奇书网

奇书网>短史记太平天国 > 冰鉴不是曾国藩写的(第1页)

冰鉴不是曾国藩写的(第1页)

《冰鉴》不是曾国藩写的

打开百度百科,输入“冰鉴”二字,得到的搜索结果是“清代曾国藩作品”。打开各大音频平台,输入“冰鉴”二字,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果——为了让图书和课程更好卖,它们都把《冰鉴》这本书,挂靠在了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名下。

《冰鉴》号称“相术宝典”。它进入当代中国人的阅读视野,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其中,已故的所谓“国学大师”南怀瑾功不可没。他在许多场合、许多文章中,多次说过类似下文的话: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①

其实,曾国藩从未写过《冰鉴》这种书。

当然,这种挂名并非始于今日,是民国时代就已存在的现象。民国学者黄濬,在其《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中,就曾提到“近人乃有以古相书《冰鉴》,傅以文正名,号为遗著”——时下有人把一本叫作《冰鉴》的古书,挂靠在曾文正公名下贩卖,说是他的遗著。

黄濬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是前清翰林),见识广博,自然不会相信这种挂靠。不信的理由,是因为他知道,“此书道光间吴荷屋已为锓板”——早在道光年间,吴荣光(号荷屋)就刊刻过这本书了。

吴荣光是广东人,非常喜欢收集书籍。他官运不错,在道光年间一度官至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也有广泛收集书籍的财力。所以,史载他“性好书籍,官京师二十年,聚至七八千卷”,《冰鉴》正是其中之一。

当代学者张全海,依据“从清代到民国期间的几种木刻本、木活字本、石印本和铅印本《冰鉴》版本信息及相关资料”进行考证,发现至晚在道光九年(1829年),该书已有南海正文堂刻本(中山大学藏)、广州拾芥园本(中国人民大学藏)。这一年,曾国藩尚不足19岁,正在跋涉科举,为获得秀才的功名而苦苦奋斗,不可能是《冰鉴》一书的作者。②

“广州拾芥园本”现藏中国人民大学。据张全海所见,该书题为《秘传神骨冰鉴》,书名页有“南海吴荣光署检”字样,并留下了吴荣光的个人印章。吴荣光还留下了一篇跋文,里面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

如此,可以知道:

(1)该书刊刻于道光九年,则吴荣光收藏该书的时间应该更早。

(2)吴所收藏的版本,没有留下任何作者信息。

此外,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的唐浩明,也曾明确辟谣:“笔者查遍曾氏传世的所有文字,从未见他有只字提过《冰鉴》一书。”③

也就是说,曾国藩绝无可能是《冰鉴》一书的作者。

就目前可见的材料而言,将《冰鉴》一书,从“无名氏所撰”,变成“曾国藩名著”,至晚可以追溯到1934年。这一年,上海三马路的“求古斋”出版的《冰鉴七篇》,封面上已有“曾文正公鉴定”字样。

策划出版该书的人,是一个叫王念慈的书画家。据其好友郑逸梅1935年4月19日发表在《申报》上的文章披露,将《冰鉴》与曾国藩勾连在一起的,正是王念慈:

念慈除书画外,更擅相人术,为谈相书中以冰鉴七篇,最为精关入理,是书不著撰者姓氏,为不传之妙笈,湘乡曾文正公推重是篇,称为相术圭臬,不可不读之书。念慈于无意中得其抄本,以半被蠹鱼所蚀,遂亲加校雠,并录全章,储诸石印,以免散失。蒙以一册见赠。④

由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1)王念慈得到的抄本,上面并没有写作者是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