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蝉妈妈没有任何反应,以为它不知道自己的宝宝被别的昆虫攻击了,试图提醒它。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蚋的所作所为蝉妈妈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它却从来不还击。遇到这种情况,它们不想办法怎么让它们的宝贝不被攻击,只会想到要多多产卵,我也是服气的。[8]
不过也不能全怪蝉妈妈,它们产完卵之后十分虚弱,一点儿力气都没有,别说还击了,有一些干脆直接死掉了。
为了看清蝉卵的孵化过程,我特意拿来了放大镜。最初,蝉卵的形状像很小的鱼,眼睛又大又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这是由两个前腿联结形成的,力量很强,能够帮助蝉宝宝脱壳而出。
蝉宝宝爬出地面以后,会脱掉自己的外衣,把它挂在树枝上**来**去。等它们的身体逐渐变硬可以落地以后,蝉就会慢慢爬上树枝,开始尽情地歌唱了。[9]
蝉对天气的变化十分敏感,它察觉到天气转凉后会飞快地钻回地底下,准备找一个过冬的地方。有时候有些蝉还没等找到合适的地方过冬就冻死了,所以如何快速找到又软和又干燥的地方过冬对蝉来说很重要。
一旦蝉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会趴在地上用它前爪上的钩子挖土,几分钟就能挖好一个洞。挖好之后,它迅速钻进去,把自己藏起来。至于它在地底下是怎样生活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只知道,蝉宝宝要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很长时间,大约四年吧!可是它在阳光下唱歌的日子,最多只有几个星期。
阅读赏析
蝉在地下蛰伏数年,只有几个星期的时间生活在地面上,它们整日唱歌,在炎热的夏日里吸引所有人的注意。所以即便你不知道它们在地下的生活,却都记得它作为“音乐家”的样子。法布尔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将蝉不为人知的地下生活和光彩夺目的“表演时刻”展示给读者,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在本篇中,作者再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昆虫的蜕变,在第十三章中,我们已经对这种写作方式有所了解。通过阅读你会发现,只写静景往往使文章呆板,只写动景则容易失去稳定,只有将动静结合起来,才会让描写对象具体且形象、细腻且生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具体可以分为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在写景状物时,分析目标的具体情况,抓住动与静的不同特征,有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阅读延伸
1。通读全文,试着归纳总结蝉的一生要经历哪些阶段?
2。分析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表达效果,说说作者在此处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3。结合文中“不过为什么成熟的蝉生活在树上,而蝉宝宝的家却在地底下呢”一段,分析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的设问方式的异同。
[1]环境描写作者描写家门口的梧桐树,交代蝉的生活环境,同时通过花草和狗的反应侧面反映出天气十分炎热,表现出蝉喜欢在盛夏鸣叫的特征。
[2]夸张作者为了验证蝉是不是真的听不见声音,用枪声进行测验。作者将枪声形容成像打雷似的,用夸大的方式表现枪声之响亮,但即便如此蝉也纹丝不动,则有力地证明了蝉听不见声音的结论。夸张可以加强语言的力量,进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情感表达,但要注意,夸张并不意味着不合理的夸大,夸张同样要以生活为依据,避免浮夸。
[3]细节描写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马上想象到蝉的洞穴是类似三角形的,作者用精练的语言还原了蝉洞穴的形状,让读者有更清楚的认知。
[4]动作描写、类比作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向读者展示蝉是如何挖洞的。将蝉与矿工做类比,借矿工的专业体现蝉挖洞的高超技巧。
[5]细节描写在第十三章中,作者曾描写过木蠹蛾蜕皮的过程,这里采用了同样的写作手法,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以静写动,以动衬静,表现出蝉宝宝蜕皮时发生的变化。
[6]设问此处的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先提出问题,紧接着给出答案,起到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的作用。
[7]动作描写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写出蚋乘虚而入,在蝉卵上产卵的过程。动作描写要兼顾角色动作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此处作者选取蚋产卵的过程,最能表现它与蝉的关系。
[8]心理描写作者在观察昆虫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他会为蝉宝宝被攻击而担心,也会对蝉妈妈的无所作为感到无奈,从他的内心剖白中,我们也看出他真切地关注和爱着昆虫。
[9]拟人作者把蝉蜕比作蝉的外衣,把蝉鸣比作歌唱,从人的角度写虫,将昆虫的生活和人类社会巧妙地关联起来,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