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电子书 > 第六章 双城记 孟买与加尔各答(第1页)

第六章 双城记 孟买与加尔各答(第1页)

第六章“双城记”:孟买与加尔各答

如果你问我,印度所有的大城市里我最喜欢哪一个,我很难回答。孟买和加尔各答这两座城市让我难以取舍,虽然这两座城市并不在传统的印度热门旅行目的地列表上,但它们的魅力和丰富性在我看来远在那些知名的旅游城市之上。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加尔各答都曾经是我的最爱。加尔各答曾经是东印度公司的总部,印度独立之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大量的殖民地时期的建筑和生活方式被保留下来,像一个会呼吸的标本。加尔各答有些地方看起来就像香港的市井,有些地方又像老上海的租界,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人力拉的黄包车、英式风格的黄色老爷计程车都在街上跑着。另外,加尔各答原属于孟加拉省,在文化上与典型北印度也有所不同,老百姓相对更为善良友好。

然而随着对孟买的深入了解,我意识到孟买才是印度乃至这个世界上最魔幻、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对孟买的感情很复杂,这个城市既不宜居,也没有印度其他地方那样深厚的历史底蕴,绝大多数正常的游客都不太容易喜欢上这个地方,甚至可能会讨厌它,然而随着对它的了解越多,就会越来越被其文化的多样性所折服。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是与孟买相似的,它不同于上海、纽约的海纳百川,也不同于伊斯坦布尔千百年历史的沉淀,甚至完全不同于同属英国殖民时期的重镇加尔各答。孟买那种独特的多样性在于现代与传统、富有与贫穷、进步与落后、现实与梦想的对立统一,印度最有钱的人和最底层的人都生活在这里,印度最好的和最糟的一面也都能在这里找到。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座城市就像一台蒸汽时代遗留至今的无比庞大而又老旧的机器,在努力地排除故障以保持运作。你可以看到当年建造这台机器时的精巧设计,透着一股蒸汽朋克的气息,也可以看到历经岁月的千疮百孔,看起来破得随时要散架,却又处处焕发着自我修复的生机。

魔幻现实主义:孟买

在2014年第一次踏足孟买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仅限于贫民窟。由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Millionaire)这部电影,孟买的贫民窟可谓“享誉全球”,即便是许多从没到过印度的人,想必也听说过“达拉维”(Dharavi)这个名字。这座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不仅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取景地,关于它的许多传闻也让人十分好奇——诸如全亚洲最大的贫民窟,人口密度高到爆炸,1440人共用一个厕所,房屋的月租金只要6美金,等等。

因此探访贫民窟在当时几乎是我去孟买最主要的目的,我在抵达孟买之前,就提前在卫星地图上看哪里有高密度的贫民窟,在达拉维附近的西昂(Sion)找一个酒店住了三晚,天天清晨和傍晚钻进贫民窟里拍照。在那之前,我从来没去过类似的地方,对贫民窟充满好奇心;而那几天的探索过程,颠覆了我之前对孟买贫民窟的全部想象。

然而我所见到的达拉维,除了某些公共地带垃圾较多之外,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的棚户区并没有太大区别。

2014年在孟买Sion贫民窟拍的。如果一个孟买人跟你说他们家门口有条小河,你千万别太当真

2020年去孟买达拉维贫民窟,河道治理比过去有所改善

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达拉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挤。通道如同迷宫般蜿蜒曲折,线缆像藤蔓般伸展,猫狗鸡羊等动物和谐相处,忙碌穿梭的身影无所不在。在这异常逼仄狭小的空间中,人们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贫民窟里面的许多居民也并非是我们概念中的“贫民”,早上从这些地方走出来的不少年轻人一个个都衣冠楚楚,穿衬衫系领带,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学生和公司白领,就外观上来看,跟“贫民”似乎搭不上关系。这是因为大城市有着更多的资源和工作机会,使得大量务工人员涌入德里、孟买这样的大城市,令贫民窟发展壮大。这种高度拥挤的棚户区乃是大城市的特色,我居住的哥印拜陀这种二三线城市,虽有贫民,但数量不足以聚众成“窟”。因此孟买贫民窟颇有些从前香港九龙城寨的神韵,层层叠叠通风极差,私拉的电线密如蛛网,但自来水管很少,大部分当地居民需要自己去供水点取水。虽然没有高层建筑,但由于私搭乱建向上发展,许多角落依然是终年不见天日,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可能要住一家七八口人,全无隐私和私人空间可言。

神奇的是,即便是如此拥挤的生活环境,贫民窟内部却并不脏。那些小小的房间都收拾得纤尘不染,人们会尽自己所能布置自己的房屋,使其变得更加温馨舒适。当然,居住空间之外的公共卫生就一言难尽了,尤其是那些小河流,污染极为严重,生活废水和垃圾都直接排放其中。

我在贫民窟里逛了两天,终于还是受不了那里而仓皇而逃。但你们一定想不到我受不了的是什么——被大量围观。

这个贫民窟的结构,其实有点像养鸡场,一个个小房间就像鸡笼子。我这种外人一跑进去,里面立马就会沸腾,消息在这个没有隐私的地方迅速传播,所有人都立刻知道有外人来了,一个个把脑袋从“鸡笼子”里伸出来张望。大人们还比较节制和矜持,可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看来我哪儿是外国人啊,简直就是外星人!一见我进了他们的巷子,立马兴奋地呼朋引伴,成群结队追在后面,搞得我好像长了根尾巴似的。这些小孩既不要钱也不要糖,就要我给他们拍照。最夸张的是,为了强夺镜头前的核心位置,他们互相之间甚至还会大打出手……起初我倒还喜闻乐见,到后来实在应付不过来,不得不落荒而逃。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因为2014年印度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拍照片在当时是个稀罕事,印度人本身就热衷于被拍,小孩子自然是加倍狂热。我太太说她小时候看到外国游客也是抢着要他们给自己拍照。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印度人的“被拍欲”通过自拍得到了充分满足,这两年再去贫民窟就没有碰到过这种事。

虽然热情得有些过度,但不管怎么说,我头一回接触到的这些孟买人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外国人的友好,这令我对孟买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后来我又去了很多次孟买,也去钻过其他一些贫民窟。孟买的贫民窟远远不只是达拉维,但达拉维无疑是其中历史最悠久并且最具特色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觉得将之称为“达拉维贫民产业园区”更确切。

在前海洋文明时代,孟买跟纽约、上海一样,早年都是近海的滩涂、沼泽。孟买原先是七座小岛,达拉维过去则是个红树林渔村和大片沼泽地,英殖民地时期填海造陆,才把孟买建成了一个半岛深水港。在英国人的规划中,孟买半岛南区是作为城市来规划的,最南端则属于城市行政金融中心,都是些“高大上”的地方,相当于上海的外滩。于是在1884年,殖民政府把南区的一些工厂和穷人搬迁到达拉维这个“荒郊野外”的地方,当然这个“荒郊野外”是19世纪末的情况,对比上海的话,达拉维的地段大致相当于徐家汇田林新村那一带,搁改革开放前,田林在上海人眼里也是乡下农村。

当时搬迁到达拉维的主要是古吉拉特邦来的陶工,殖民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为期99年的土地租赁权,而在此之前,达拉维已经有一些皮革制造业入驻,河对岸就是个屠宰场,于是在达拉维形成一个产业中心,各种各样的工匠都涌入达拉维,仅仅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100万人(1)。虽然达拉维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政府却一直没有为这个地方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卫生系统、下水道、自来水、道路,居民区和小作坊在这里野蛮生长。由于公共卫生情况恶劣,1896年,孟买爆发霍乱,造成一半以上的人口死亡。

印度独立之后,随着孟买的发展,达拉维成了印度最大的贫民窟。与此同时,城市向北扩张将这个贫民窟包围起来,所以确切来讲,达拉维应该算是非常典型的“城中村”。这里本来就有两条城铁线路,分别经过达拉维的东西两端,按照城市大规划来看,这里绝对是个黄金地段。印度政府当然也知道这块地的价值,搞过好几个重建计划,但改建达拉维是一项不亚于建设三峡大坝的工程,以印度政府的动员能力,只能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些年,达拉维其实一直都在发展和变化,比方说,最早的时候,这里连路网都没有,这里的道路系统是政府进行郊区开发的时候修建的。国内媒体写达拉维贫民窟的时候,采用的数据都极其落后,很大程度上是以讹传讹:首先,达拉维早就不是印度最大的贫民窟了,早在2011年,在孟买就已经有另外四个贫民窟的规模都超过了达拉维,但达拉维依然是名声最大的一个;第二,网传达拉维1440个人才有一个公共厕所,这是2006年的数据,当然最新的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约500个人共用一个公共厕所;第三,6美金一个月的房租,也早已是年深日久的老皇历,如今达拉维一个比较典型的棚户区小房间,月租金价格在300多元到700多元人民币不等(3500~8000卢比),售价从30万元到150元万人民币都有;第四,达拉维的识字率高达69%(2011年数据),位居全印度贫民窟识字率之首,这地方并非很多人想的那么不堪,而是一个成熟完整的产业社区,成百上千不见天日的小作坊每年的产值高达几十亿美元。

达拉维都生产些什么东西呢?除了传统的皮革、陶器、服装纺织品、黄铜、食品、珠宝之外,目前最主要的产业之一是废品回收。

废品回收是达拉维的一大支柱产业,因为这显然是成本、门槛都最低的行业,甚至几乎没有年龄的限制。我第一次走进达拉维废品回收片区的时候被深深震撼了,这片迷宫一样的工坊区被无数废弃物填满,其中尤以电子废弃物居多。这些废弃物被分门别类地存放,堆积如山的纸箱,一袋袋的电脑键盘、电话机,一桶桶的彩色电线……那些工人或将成堆的电线剥开取铜,或将塑料切碎按照颜色分类。工人通过原始的“泡水法”来分离金属和塑料——塑料会漂浮,这种方法就跟从前的人淘金似的。地上的积水都是五颜六色的,而许多工人就在毫无防护的作业条件下进行拆解、分类、粉碎等工作,环境之恶劣令人咋舌。在这边回收区有一个特别不和谐的存在——面包房,除了正常的烘焙之外,过期面包会被收集到这里回炉,做成干脆的烤面包片,打那儿之后,我就不太敢吃印度的脆面包片了。

在家里的时候,我经常惊叹于自己制造垃圾的速度——为什么垃圾桶总是这么快就满了?这些垃圾最终会去哪里呢?尤其是那些精密复杂的电子废弃物,使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电路板怎么处理呢?

孟买达拉维贫民窟里的居民,只能定时定点排队打水

跑到达拉维的回收工坊,我才发现——原来垃圾最终的归宿是这样的。

在空间如此狭小的环境里,集中了数量如此庞大的电子废弃物,使得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电子消费品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购买的每件电子产品,当初都如此光鲜亮丽,令人爱不释手,然而它们的生命周期很少有能超过五年的,最终都免不了沦为一堆难以拆解回收且很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电路板、电池、液晶屏。

生平第一次,我对消费电子产品产生一种罪恶感。

达拉维废品回收区中的空气弥漫着废弃物和金属尘埃的味道,这样一个地方,空气乃至水土的污染程度可想而知。有一次同去的朋友很感慨地说:“这样的生活环境,人不会长寿吧?”我苦笑道:“他们的目标应该只是活下去。”

贫民窟里虽然有一部分是在写字楼里工作的白领阶层,但更多的还是那些生活在孟买这座繁华大都市最底层的人,他们干着一些最脏最累的活,通过挣取微薄的薪金来养家糊口。由于空气污染,肺癌、肺结核、哮喘等疾病在达拉维居民中很常见。

在工作之余,他们的生活就跟我们一样,欢声笑语、无拘无束,当我把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也不会有尴尬、难堪和羞怯——这绝非苦中作乐,印度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作为贫民窟里的居民,这正是他们最自然不过的生活,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我相信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也都有自己的梦想,这些梦想不管是卑微还是宏大,终归还是有的。

达拉维内部的人口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世世代代扎根在这儿,而是有阶层流动性的。这里变得越来越像中国的城中村——许多住在这里的人都只是租户,而非业主。不少早期的业主早已经通过资本积累或政府组织的搬迁改造离开了这里,他们把自己原来住的“老破小”租给那些到孟买“掘金”的后来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