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在印度看印度作者图片 > 第五章 从头细说恒河002(第2页)

第五章 从头细说恒河002(第2页)

哈里德瓦尔是印度教七圣城(SaptaPuri)a之一,另外六个分别是阿约提亚(Ayodhya)、马图拉(Mathura)、瓦拉纳西、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乌贾因(Ujjain)和杜瓦尔卡(Dwarka)。根据印度教的神话传说,这七个地方都是一些知名神祇曾经出生或降临的地方。

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圣地”时,人潮涌动的穷街陋巷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德里的月光市场。当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啼笑皆非的事情:同去的朋友发现他房间的床底下有只老鼠,酒店伙计很淡定地找来一个捕鼠笼,放了一小块面饼进去,然后把捕鼠笼放在房间里,告诉我们20分钟后再进房间。果然没过多久,老鼠就被缉拿归案,只见那个伙计小心翼翼把老鼠带到酒店外面找个角落放生了。

圣城哈里德瓦尔的历史十分悠久,孔雀王朝和贵霜帝国都曾统治过这里,考古发掘出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的陶器。关于哈里德瓦尔最早的纪实描述出自玄奘法师,根据《大唐西域记》的描述,按图索骥找到了当年的一些遗迹(印度的很多遗迹都是根据玄奘的记录找到的)。

哈里德瓦尔在历史上也被称作“Gangadwara”——恒河之门,是恒河出山的第一站。这里跟瓦拉纳西一样,每晚都有恒河夜祭(GangaAarti),但内容有所不同。就我所知,在恒河流域范围内,瑞诗凯诗、哈里德瓦尔、瓦拉纳西、巴特那(Patna)这几个地方的恒河河坛都有独立的每日祭祀活动,其中瓦拉纳西的恒河夜祭知名度最广、观赏性最强。

哈里德瓦尔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壶节(KumbhaMela)(15)的四圣地之一。大壶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会,有一种说法认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无遮大会”就是大壶节,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佛教无遮大会的梵语是“Pafica-VarsikaMaha”,意为五年一次的大会,是当时的佛教研讨大会,根据佛经记载,可能最早起源于阿育王时代;而大壶节这个名称不存在于任何19世纪之前的文本中,学界相信阿迪·商羯罗在公元8世纪对印度教进行改革时,模仿佛教无遮大会发起了五年一次的印度教哲学辩论大会,形成了大壶节的雏形。因此印度教的大壶节最早其实是佛教无遮大会的因袭版,两者并不相同。现代的大壶节另有一番宗教上的解释:

印度教创世神话中有一个搅拌乳海(SamudraManthan)的故事。从前天神提婆族(Devas)和魔神阿修罗族(Asuras)合作从乳海中获取了长生不老的仙露(Amrita)(16),大费周章取得仙露后,双方却为了争夺仙露而大打出手,最后天神在金翅神鸟迦楼罗(Garuda)和毗湿奴的帮助下夺得仙露,从而正义战胜邪恶。

在中世纪之后的文本里,给这段故事新添加了一段情节:神鸟迦楼罗带着仙露飞在空中的时候,掉落了几滴到凡间,分别掉在哈里德瓦尔、普拉亚格拉杰(Prayagraj)(17)、特里姆巴克(Trimbak)(18)、邬阇衍那(Ujjayani)(19)。据考证,19世纪之前这几个地方的“大壶节”是相互独立的(当时也不叫大壶节),后来将传说和宗教仪式相互巩固,才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壶节的传统:每12年举办一次大壶节;这12年之间每6年会有一次规模稍小的“半壶节”(ArdhKumbh)(20);每12个大壶节会举办一次“巨壶节”(MahaKumbh)(21),144年轮一次;大壶节举行的地点则根据木星、太阳和月球的黄道位置来决定。

传说中,当年滴仙露的地方正是哈里德瓦尔的“HariKiPauri”(22)河坛,我每次到这儿,这儿都是人山人海。众多来哈里德瓦尔朝圣的信徒相信这里曾是毗湿奴大神待过的地方,大神曾在此地的一块石头上留下过脚印(这是这里得以入选重要圣城的主要原因);那个传说中把萨迦拉国王六万个儿子化为灰烬的圣人卡皮拉曾在此修行;而跋吉罗塔为六万个叔叔赎罪苦修的地方亦是此地;再加上这边的恒河水非常湍急,被视为有极强的净化力……

我虽然一直在印度,但并没有参加过大壶节。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秩序非常混乱,踩踏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大壶节我已经在安拉阿巴德城外了,被巨量的人流吓到,连进城都困难。另外,我觉得大壶节不就是看人洗澡吗,我在印度看人洗澡实在是看得太多了——突然觉得自己怪怪的。

亚穆纳河

在恒河中上游,亚穆纳河(Yamuna)和恒河是两条平行的大河,就像两条姐妹河。而“Yamuna”这个名字也很可能源于梵语“yama”——双胞胎。这是恒河最重要的一条支流,两河交汇的地方被称为“PrayagRaj”——圣汇之王。

伊斯兰文化影响到北印度之后,兴建的几座大城市都在亚穆纳河边,比如德里、阿格拉曾是莫卧儿王朝的都城,又如建立在“PrayagRaj”的重镇安拉阿巴德。这几个城市的建筑具有非常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相较之下,印度教的宗教氛围相对要弱得多,亚穆纳河的宗教地位本身也不如恒河。

来印度旅行的人基本都会去阿格拉看泰姬陵,泰姬陵就坐落在亚穆纳河畔,严格来说,泰姬陵并非印度特色的建筑,而是波斯帖木儿风格的。有些人可能会注意到人们在阿格拉亚穆纳河滩上洗衣服、晒衣服的壮观场景,洗衣工一边在河滩上大小便,另一边就直接在污浊的河水里洗衣服。联想到自己住的酒店床单可能就是在这里洗的,内心顿时涌起一阵波澜……

从前,亚穆纳河以清澈著称。恒河由于流速快并夹带大量泥沙而显现出黄色,亚穆纳河则是蓝色。我到过亚穆纳河的支流贝德瓦河(BetwaRiver),见到的河水真的是清澈湛蓝,叫人不敢相信这里是印度。但近年来,由于沿岸的人口和工业集中发展,亚穆纳河如今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网络上流传的印度河流污染的照片,有不少都是亚穆纳河。同时由于受关注程度不如恒河那么高,亚穆纳河得到的治污经费自然也就偏少。

亚穆纳河沿岸最重要的印度教圣地是马图拉(Mathura)和沃林达文(Vrindavan)这对双子城,当地有上千座印度教寺庙。马图拉相传是黑天(Krishna,音译奎师那,梵语Krsna意为黑色、蓝黑色。注意黑天和藏传佛教中的大黑天Mahakala是不同的,切勿混为一谈)的出生地,而黑天被视作毗湿奴神的完整化身,是印度教排名前十的神祇,马图拉由此荣列七大圣城之一。再加上这里曾经是不少古代王朝的首都,在伊斯兰风格为主流的德里-阿格拉区域显得十分另类。

我曾在冬天造访沃林达文的河坛,看起来居然有种瓦拉纳西的既视感,只不过亚穆纳河的流速要远远低于恒河,河坛亦门可罗雀,有一种诡异的萧条和静谧。倒是河坛边上的手摇渡船来来往往,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瓦拉纳西

接下来终于要讲到恒河的重头戏——瓦拉纳西,绝大多数游客对恒河的认识几乎全部都来自瓦拉纳西。

这样的圣地想必会让你望而生畏

瓦拉纳西大概是印度最具争议的旅行目的地,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带着厌恶的情绪在这座城市游览,惊奇地发现这里居然有大量以洁癖著称的日本游客——日本人怎么可能受得了这种地方?甚至还有日本人在此开旅馆定居。

然而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描述瓦拉纳西:“贝拿勒斯比历史更沧桑、比传统更悠久、比神话更古老,其源远流长是所有历史、传统、神话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的。”(23)

贝拿勒斯“Benares”是瓦拉纳西的梵语旧称,“Varanasi”这个名字来自构成城市边界的两条恒河支流的名字——城市北边的“Varuna”河及南边的“Assi”河,现在还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两条河。《大唐西域记》中对这里有详细记载:

复大林中行五百余里,至婆罗痆斯国(旧曰波罗柰国,讹也。中印度境)。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婆罗痆斯就是贝拿勒斯,玄奘取经的年代正是北印度佛法昌盛之际,尽管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初转法轮”的圣地,当地的主流却依然“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可见印度教在此地的根深蒂固。再往前追溯,瓦拉纳西是《阿含经》中提到的古代印度十六国中的“迦尸国”,与《梨俱吠陀》中的“Kashi”国相应证,梵语中“kash”这个词根意为“光照、闪耀”,即“光之城市”。传说五千年前便已有人类在此建造城市定居。

瓦拉纳西作为七圣城之首,被印度教认为是天底下最圣洁的地方。当然用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这里大概是世界上脏乱差的地方,瓦拉纳西的“圣洁”显然是我们这种俗人所无法理解的。那么是什么让瓦拉纳西如此闪闪发亮呢?

有一个说法认为,恒河发源之后,一路都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流淌的,到了瓦拉纳西这里,突然就拐弯自南向北流了。要知道,恒河那可是圣河,是湿婆无穷力量的象征,能让圣河逆流而行,该是一个多么殊胜的地方!

有了“殊胜”的特征,当然也有“殊胜”的故事。根据神话传说,瓦拉纳西是由湿婆大神一手创立的,而这个神话又是跟“三大主神谁更厉害”的争论相关。传说印度教创世神梵天原本只有一个头,他创造出了大美女辩才天女,结果自己被女神迷住了。为了可以一直盯着女神看,梵天新长出四个头来,可以同时看前后左右上下。有一天梵天跟湿婆争论宣称:“我是创造宇宙世界至高无上的神!”湿婆勃然大怒,用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把梵天朝上的那张脸给烧了,割下了那颗头,当作战利品带着到处炫耀。他来到瓦拉纳西的时候,梵天的头掉到地上消失了,从此瓦拉纳西成了圣地。

大家可能不理解,梵天的头掉在瓦拉纳西这么惊悚的事情,怎么就变圣地了呢?

在前面关于种姓制度的章节里我就讲过,印度教中关于种姓的来历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解释,认为梵天的头变成了婆罗门,代表智慧的祭司和学者阶层;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代表统御力量的武士和统治阶级;腿和脚变成了吠舍和首陀罗,代表劳动人民(纳税阶层,供养前两个种姓);剩下那些不入流的则是贱民(事实上的奴隶)。

所以梵天的头掉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地上的婆罗门,当然是尊贵神圣的。我以前带团在那边住酒店,酒店老板来巴结我,晚上找我在天台上请我喝酒聊天。老板的几个朋友,这个也是婆罗门,那个也是婆罗门,我指着给他们端茶送水的小弟问:“他呢?”他们哈哈大笑说他是刹帝利,那种感觉就好像刹帝利只配给他们当小弟。他们说瓦拉纳西自古就是一个婆罗门的城市(现在瓦拉纳西有三成人口是穆斯林),而我发现这里的很多婆罗门早已变得世俗化——婆罗门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钱了。譬如说喝酒就是婆罗门的禁忌,他们却照喝不误。而且瓦拉纳西到处都能找到肉食,这在其他印度教圣地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当地大量的外国游客所带来的,如今是资本的世界,大家都追求财富。印度排名第一的景点亨皮(Hampi)也是个素食区,早年去,整个村子都找不到肉食。后来有一次过去,在一家餐厅菜单上看到“pollo”,我问餐厅伙计“pollo”是什么?他告诉我是鸡肉(我后来才知道pollo是西班牙语“鸡肉”的意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