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从头细说恒河002
我自认也算是个见过大风大浪以及各种古怪的人,但还是为印度人的徒步朝圣方式感到震惊。假如不知道他们是来朝圣的,我肯定以为这些人是在逃难。
我最大的疑惑是,他们难道不冷吗?大多数印度人都没有额外的衣物,因为在他们家乡,可能一年到头都不需要穿外套,从海拔100米到4000米穿的都是同样的衣服。他们的全部装备就是一条毯子,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被子,还有些人会套一件一次性雨衣御寒。看他们骨瘦如柴的样子,也不像是有可以御寒的脂肪。
20公里的上坡路,我从中午11点半走到傍晚5点半,花了六个小时左右,到了山上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一个很破的住处。在往返凯达纳特的路上,只看到一对外国情侣,极少有外国游客会来这里。
虽然很艰辛,但这里是印度最值得一来的地方。
恒河的另一条支流曼达基尼河(Mandakini)发源于凯达纳特。2013年北印度气候反常,降水量是往年的3倍,冰川大量消融,在朝圣季引发了巨大的山洪,遇难人数总共有5000人左右。凯达纳特是当时的重灾区,建筑被大量冲毁,我在2017年去的时候仍是满目疮痍。在那场洪水中发生一件事,无神论者视之为巧合,有神论者则视之为神迹——一块从山上冲下来的巨石,不偏不倚挡在凯达纳特神庙前面,正好把山洪挡住了,使得神庙幸免于难。这块巨石如今也成了信徒们膜拜的对象。
五月,在海拔36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中,我清晨得穿羽绒服出门,而印度人就直接光着膀子在刺骨的河水中洗澡了,我把手放在水里一会儿就冻得失去知觉。以前听说去西藏冈仁波齐朝圣的印度人,会直接在玛旁雍错冰冷的水里洗澡,我觉得难以置信。印度有些人不是我们能用常理所想象得到的。
凯达纳特神庙除了是恒河源头圣地之外,内里还供奉着“光之林迦(Jya)”。印度教的神庙内部是不许拍照的,大部分神庙的核心区域甚至不对非印度教教徒开放,所以我没有在神庙内拍过照片。去过尼泊尔或印度的人大多知道“林迦(Lingam)”,一讲起林迦就一脸坏笑——由于林迦在解剖学上是一根阴茎位于**内的形象,很多人一口咬定这是生殖崇拜。
这种认识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有些狭隘。林迦的形象确实起源于此,但对很多印度教教徒来说,林迦是湿婆力量的象征。就好像对基督教教徒来说,十字架是耶稣的象征,而不是古罗马的一种刑具。甚至印度的佛教也有受到林迦形象影响的证明,有学者认为早期的佛塔就受到了林迦造型的影响。
林迦在印度到处可见,但凯达纳特的“光之林迦”比较特殊。印度教有一个传说,有些人可能看过这个传说的中文版本,跟我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不太一样:
创世之神梵天和维护之神毗湿奴,曾经互相争论谁更厉害。为了解决这场争论,湿婆化身为一道刺穿三界的永恒光柱(Jya),梵天和毗湿奴分别前往光柱两端寻找尽头。毗湿奴找不到尽头,回来认了输,承认还是你湿婆最厉害!梵天回来后,撒谎说自己到了尽头,湿婆勃然大怒,诅咒梵天:即便他贵为创世神,也不会受到崇拜。所以现在整个印度只有一个供奉梵天的神庙,普遍无人崇拜梵天。
在这个故事中,“光之林迦”被视为湿婆无穷力量的象征和示现。全印度供奉“光之林迦”的神庙,一共只有12个,凯达纳特的地位可想而知。
甘戈特里
作为恒河正源的甘戈特里(Gangotri),自然是压轴的地方。
恒河源头的几个圣地,看着直线距离很近,真要一一造访却很不容易,因为每个地方都需要走回头路出来。加上路况奇差无比,我全程包车花了9天时间才紧赶慢赶走了三个地方。
伯德里纳特和凯达纳特及沿途的旅游配套设施都非常差,完全为印度香客所设计,整个行程也没有找到一家带花洒淋浴的酒店——印度人习惯用水桶洗澡。到了甘戈特里,才终于像是到了一个旅游景点,这是我一路上看到外国游客最多的地方,但仍然不超过十个人。
甘戈特里有一座神庙,大多数朝圣者到这个神庙就算完成任务了,实际上需要继续徒步19公里才能到达恒河真正的源头,这段路不能骑马也没有挑夫,更没有直升机,只能自己徒步进去。这里有雪豹等珍稀动物,需要申请许可证才能进入,每天限量150张许可证。
限量许可证难不倒我。奇货可居意味着只要肯花钱就能解决问题,我下午一到那边就找了个中介,搞定了第二天进山的许可证。
甘戈特里镇的海拔是3100米,恒河源头冰川的海拔为3900米左右,垂直爬升800米,坡度比进凯达纳特的路要平缓不少。2013年的洪水将朝圣的古道冲毁了,新开的路在悬崖上,据说比原来要难走很多,走下来我觉得也还算好。但可能是因为我鞋子里进了沙子没及时弄干净,加上连续好几天走得有点多,出来之后,左脚底板起了一个大水泡。
恒河源的徒步比较像正常的野外徒步,没有浩浩****的人群,只有零零星星的“背包客”和苦行僧。进入保护区之后,可以住宿的地方只有布杰巴萨营地(Bhujbasa),海拔3800米左右,条件很差。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徒步四公里,到了恒河真正的源头——奶牛口(9),得名于冰川洞穴的开口形状如同牛的嘴巴。
然而我在2017年去的时候,“奶牛口”已经变得名不副实。2016年的一场暴雨使得大量冰川坍塌,冰川最前端的“奶牛口”就此消失。
恒河源头的冰川,是看一眼少一眼的地方。根据一份2018年的报告,1936年到1996年,甘戈特里冰川消退了1147米,平均每年19米;而最近的25年消退了850米,平均每年34米。按照全球变暖的速度,恒河源头的冰川估计在我有生之年就会消失殆尽。
“奶牛口”是恒河作为一条河流的起点,恒河最重要、最神圣的支流跋吉罗蒂河(Baghirathi)从此发源。上篇我们讲过恒河女神乃是应跋吉罗塔(Bhagiratha)的请求下凡的,为了纪念跋吉罗塔,就把这条河命名为跋吉罗蒂。从凯达纳特发源的曼达基尼河会汇入跋吉罗蒂河,跋吉罗蒂河在下游再与阿喀难陀河相交汇,从那里开始,正式使用恒河这个名字。
恒河圣汇(Prayag)
印度教中认证过的恒河源头的支流一共有六条,上面讲的这三条是比较重要的,在传说中,恒河从天上下凡之后,在源头被湿婆的头发分成六条支流,而这六条支流有五个汇合点,被称为“五圣汇”(10)。印度教把这些河流的汇合点视作恒河力量重新聚集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说。
我在路上经过“五圣汇”,但只在最重要的德沃普拉耶格(DevPrayag)停下来拍了两张照片,跋吉罗蒂河与阿喀难陀河在此汇成了恒河。
根据神话传说,印度教教徒相信这里有三条河,地底下还有一条娑罗室伐底河(11),这条河发源于伯德里纳特附近,但一直在地下作为一条暗河流淌,直到这里才汇入恒河。也有传说认为娑罗室伐底河是在亚穆纳河与恒河的交汇处汇入的……印度教传说里面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不过由于多神教的包容,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倒也不互相倾轧。
圣汇对于朝圣者的意义依然是洗澡,就好像某些佛教教徒每见到一个庙都要烧香,印度教教徒来恒河朝圣,每见到一个庙都要洗澡。
恒河出山(Gangad>
恒河汇流之后流经的第一个城镇便是大名鼎鼎的瑜伽圣地瑞诗凯诗(12)。瑞诗凯诗是通往加瓦尔山脉的门户,自古就是印度教圣人冥想修行之地,慢慢就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瑜伽小镇,有很多外国人专程来这里练习瑜伽。
瑞诗凯诗有一座姐妹城镇哈里德瓦尔(13),这两座城镇曾被授予“世界遗产双子城”(14)TwinNatieCities)的称号。瑞诗凯诗在山谷之中,哈里德瓦尔则已进入恒河平原地带,朝圣者极众。在这两个地方,你很难找到肉食和酒,倒是很容易能找到大麻,印度的苦行僧有通过吸食大麻来跟神灵沟通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