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印度海关眼里,每个入境的印度人都是潜在的走私犯。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国,有20%的黄金消费税,也就是说,在国外按照国际金价买黄金,到了印度一转手就有20%的利润。印度海关经常会“破获”黄金走私案,听说他们有专门用来扫描黄金的机器。
就拿哥印拜陀的国际机场来说,平时每天也就起降两三个国际航班,海关比较清闲,每个国际航班的每件行李都要仔细检查,像我这种外国人还好一点,只要把数量控制在自用的合理范围内,印度海关不会太为难,这样我才顺利地把那么多小家电带进印度,他们对待印度人则非常粗暴。你如果使用国际包裹往印度邮寄东西,被征税的概率几乎是100%,税率则从50%到300%不等。不管你是不是自用,海关都默认是商品。之前有个新闻,一台价值2000多元的二手笔记本,走的邮寄渠道,海关征税征了5000多元。
印度的各种税率之高,高得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由于占人口比例大多数的农民是不缴税的,所以印度整个国家的纳税重任压在少数人身上。比方说一个“正规的工薪阶层”,每年有12个月的工资,实际上只能领到十个半月,有差不多一个半月的工资都拿来缴纳个税。不过,“正规的工薪阶层”在印度并不多,除了种地的农民之外,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按日或按周结算打零工的,这些人也不缴税。
就家电领域而言,印度人对中国制造普遍印象不佳,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商人在进口中国商品的时候,为了迎合印度人的消费水平,批发的都是一些低价劣质的商品,普通印度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高档货。所以当印度人看到我带去的一些最新的中国智能电器时,原有的认知遭到了颠覆,而在进一步得知其在中国的售价之后,他们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
害怕并拒绝承认中国的进步,在外国很普遍。不过,我接触到的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如今已能清醒地认识和接受中印两国的差距。
从2012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在印度旅行一段时间,第一次来印度的时候,我感慨了一下:中印真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国家,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任何交集,如果你在印度看到任何我们熟悉的东西,那一定是从欧美进口的。需要说明的是,我最早去的都是北印度的穷地方,在样本考察上有一定偏差。
后来我每次去印度,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我记得当我头一回经过孟买地铁站的地摊,看到中国血统浓郁的各色小商品时,还感叹一下义乌制造的强大渗透力。从昆明飞加尔各答,也总会看到很多印度“水客”。就这样,我眼睁睁地看着印度从很难找到“中国制造”到满大街都是“中国制造”。而这一切,前后也就不过五年。
我前两年来哥印拜陀,住在我的印度铁哥们儿家里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们连抽纸都要从中国带过来。他太太告诉我,印度这边的卫生纸质量太差,一沾水就烂了。她每年回国一次,就从中国背来可以用一整年的纸巾。我当时觉得这也太矫情了,结果我现在家里的保鲜膜、抹布,甚至锅碗瓢盆也都是从中国带过来的——有些东西在印度虽然买得到,但在质量、细节上跟中国产品比真的差太远了。
水电煤
印度的基础建设是个大问题。
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印度政府在深刻领会学习了中国经济发展六字真言“要致富,先修路”之后,确实在印度各地努力大搞基建,但印度这个国家本身存在很多先天不足的问题。
一是基建标准低下。印度人的“将就”是出了名的,只要能用,质量无所谓。比方说,印度标准的“高速公路”,还比不上我们的国道、省道,这种“高速公路”是非封闭式的,牛车、马车、突突车、摩托车、行人都可以进来,跟一般公路的区别就在于双向四车道中间设了一个隔离带。由于非封闭式的关系,收费站设得非常密集,十来公里就有一个。没有摄像头和测速雷达,我碰到过好几次司机为了抄近路或者躲避堵车而逆向行驶的情况。
二是基建效率低下。我在印度见过的大多数工地,都非常不正规,别说戴安全帽、配备安全绳这些,有些工人连鞋都不穿,毫无安全意识。绝大多数工人干起活来懒懒散散、磨洋工,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动一下、歇两下,喝两个小时茶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隔三岔五就有宗教节日,一言不合就闹个罢工。
三是印度人发展基建的意愿低下。印度人并不追求效率,火急火燎活完这辈子不还有下辈子吗?有什么好着急的。印度想学中国建高铁,好不容易找日本人拿到了赔钱赚吆喝的低息贷款,然而印度人根本不买账,觉得牛车挺好,要高铁干吗?各种不配合,开工头一年征地只完成了1。4%。
上述这几种情况,再加上密集的人口和土地私有制,导致印度政府几乎无法进行任何高效的基建改造,所以水电煤设施都很成问题。
印度许多地方都没有政府铺设的自来水总管,因此老百姓只好自己来——我们的公寓楼自带混凝土水箱,泵的是地下水,不需要交水费。在印度到处可见水塔,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有大水桶——电力没有保障,不建水塔的话,断电就意味着断水。在一些老城区,你会看到如迷宫般错杂的水管,就跟他们自己拉的电线一样乱。假如住的是贫民窟或者是老式的瓦房,不具备在屋顶装大水桶的条件,那就得每天定时定点去取水。对这些地方的居民而言,用水是个很大的问题,经常能看到印度的家庭妇女拎着瓶瓶罐罐排队打水。我只在果阿、西姆拉这些城镇见过水表。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在印度大多数地方的街头几乎找不到消防栓,不然穷人肯定会偷消防栓的水。加尔各答这个城市是当年英国人规划建设的,街头有公共水井和消防栓,于是这些地方果然就成了老百姓洗漱的场所,甚至还有人在那边洗车。
一些居民区里自己拉的水管乱如蛛网
印度的电力供应也是个大问题,印度的人均用电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在哥印拜陀,停电是家常便饭。要是连着一个星期没停过电,会有一种月经延迟的感觉——咋还不来?每次刮大风、下大雨也必停电。即便是德里这样的大城市,每天也会有许多次“闪断”。我从上海搬来印度,随身最重要的一件东西就是存储我所有照片和数据资料的NAS(6)服务器,由于担心毫无预警的断电问题,在UPS(7)断电保护设备到位之前,我一直都没敢给NAS通电。
UPS这玩意在中国基本没怎么大范围普及过,然而在印度,如果你买台式电脑的话,UPS就跟鼠标、键盘一样属于标配。条件稍微好点的人家里会有三路电,一路是普通电路;一路是可以承受高安培的专供空调电路,普通电路跑不了空调这样的大功率电器;还有一路是保障电路,配了电瓶和逆变器,在停电的时候能保证冰箱、电扇、电灯等设备正常运作。话说我后来在这边买了一台印度制造的海尔空调,电源线居然不配插头。这是为啥呢?因为印度的电压波动很厉害,时高时低。我用的UPS上能够显示电压,高的时候270V,低的时候180V。因此空调都要标配一个稳压器,不配插头是为了方便你直接把空调电源接在稳压器上,稳压器再接入空调的专供电路。所以在印度安装空调,是涉及电路系统搭建的。
印度的电分农用、家用、商用、工业用。农用电免费,仅用于灌溉;家用电有补贴,每个月有免费的额度,超过额度之后才开始计费;商用电和工业用电比较贵,但最要命的是工业用电常常有限制——你有钱也买不到电。假如你在印度开一家工厂,流水线设备都装好了,但每天机器只能运转8个小时,其他时候都得闲置,无形中就拉高了生产成本,这也是印度产品价高质低的原因之一。
印度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电力缺口,跟他们的环保发展理念也有关系。
大家可能又要震惊了!印度这么脏的国家还讲环保?每年冬季北印度德里的雾霾那么严重还讲环保?
2019年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排名前20的城市里面,印度占了14个。我在印度旅行的时候,很少见着大工厂、大烟囱,非常疑惑这么严重的空气污染到底是打哪儿来的。后来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印度空气之所以那么差,主要是由四个原因综合造成的:
一、人太多!印度的人口实在太密集,污染排放集中。
二、燃料不完全燃烧的摩托车、突突车保有量极高。印度有摩托车文化,拥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几乎是每个印度男孩的“印度梦”。我目测几乎是人手一辆,像我这种不会骑摩托车的男人在印度会被当作怪胎。摩托车一来便宜,二来通行性能好,特别适合印度的穷街陋巷,但众所周知,摩托车的尾气污染不可小视。
三、印度整体而言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尤其北印度农田密度非常高。每年秋收完了,紧跟着就是秋播,收割后残留在地里的秸秆来不及处理,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就是烧掉。虽然政府下了禁令,但由于这种现象太过普通,因此屡禁不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空气污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
四、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北印度恒河流域的奶牛带可以看成一块大盆地,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南面是德干高原,东面是横断山脉,西面是塔尔沙漠——三面不通风,污染物不易扩散,只有孟加拉湾一个小口子可以带来清新的空气,至于塔尔沙漠,本身就是一个“雾霾发生装置”。印度治理空气污染主要靠天——刮大风,下大雨。然而冬季恰恰没有季风,也缺少降水。
大家看明白了没有?这几个原因都赖不到大工厂头上。事实上,印度的环保标准还特别高,问题是这些标准只用来限制大工厂、大企业,对那些无所不在的个人行为却无能为力。结果就是一百家地下小企业制造了比一家大企业更多的污染,产出却远不如大企业。
由于印度的环保理念限制,修建火电厂、水电站的环保审批流程特别繁琐,加上印度人本来效率就低,走完流程可能就得十几年,最后还不一定能审批通过,因此发电量永远跟不上用电量增长的速度。
再说燃气。除了一线城市的个别地区,印度的管道天然气几乎是个空白,家家户户都用液化气罐。以我们家每天做饭的使用频率,一个60多块钱的液化气罐可以用三个月。印度人非常艰苦朴素,普遍热爱高压锅,因为高压锅可以节省燃气;煮个鸡蛋什么的,也会尽可能用最少的水。我在印度从来没见过燃气热水器,只有电热水器。淋浴在印度目前还是新事物,在普通老百姓中尚未全面普及,毕竟很多人家里连厕所都没有,怎么可能有淋浴呢?印度式洗澡是装一桶水,蹲在边上用瓢洗,很多男人会在腰上围一块布,直接在路边洗了。
我的铁哥们儿兼合伙人的家是一栋比较现代化的商品公寓楼,我惊讶地看到他家居然用的是管道燃气,后来才发现这个公寓的物业用一种很奇特的方式解决了管道煤气的问题——在他们公寓的底楼,有一间液化气罐储存室,将许多个液化气罐接到一根燃气总管上,经由总管再分输到家家户户。我当时就被这种操作给惊呆了,这不是把所有的鸡蛋硬塞到一个篮子里,人为搞出来一个危险品储藏室吗?
基建落后造成的问题,自然不仅限于水电煤,还有社区排污和垃圾回收的问题。
我住的这个社区,生活污水直排于路边半开放式的水沟里。水沟里面的水黝黑黝黑的,看不出有流动性,高温天气会散发出一股臭味,常常能见到老鼠在里面钻来钻去,鸡啊狗啊有时候也会在里面觅食。住在底楼的人家,出门就是这样一条臭水沟,有些地方搭了几块石板,让我回想起小时候上海的棚户区人家,门口就是阴沟。之所以使用这种开放式的排水沟,是为了方便清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环卫工清理沟底的淤积物。社区的小水沟一直延伸到主路,排进主路边一条更大的水沟……这条大水沟最后通往哪里我就不得而知了。可以确定的是,生活污水和雨水用的是同一条排水沟,所以我有些担心雨季的时候,路上会不会污水四溢。刚搬来的时候,为预防登革热,社区来家里检查有没有蚊虫繁殖的积水环境,我心想你们不把外面的水沟整治好,来家里看有什么用?
我们这里虽然名义上算城市,但其实就是过去的乡村发展起来的,不断地拆旧建新,从未有过管网改造。缺乏集中式的污水处理系统,自然指望不上厕所排泄物的统一处理,所以盖房子的时候需要在底下挖一个化粪池。每家底下都有一个化粪池,市政会定期来抽粪。抽粪车也很有“印度特色”,是普通货车改装的,在卡车车斗里面放一个大塑料桶,再加个泵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