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找房子
既然打算定居下来,那么第一件事当然是找房子。哥印拜陀(1)好像没有租房中介这一行当,不过有网上同城服务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供需信息,转卖闲置物品或者租房。我们先从平台上看好房源,然后联系房东过去看房。
这里不得不抱怨一下印度的城市规划问题。在印度,如果不问人也不用谷歌地图的话,你很难仅仅通过地址就找到某个地方。在印度,他们的门牌号形同虚设,酒店之类的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搜索到,但如果要找别人的住家,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到了附近,打电话给对方,让对方实时导航;第二,到了附近某个地标,等着对方来接你。自己硬找的话一定会“鬼打墙”(2)。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城市缺乏规划,社区建设杂乱无章,私有制寸土不让,明明很近的直线距离,常常不得不绕道而行;第二,印度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路牌和门牌号标识,很多时候,地址写的都是“在××附近”“在××对面”,对不熟悉当地的人来说,那是相当不友好。
我们总共看了五六套房,最后综合考虑面积、便利性、环境等方面,选了一栋新建的私宅公寓。私宅就是私宅,公寓就是公寓,私宅公寓是什么呢?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的,但私有制不代表你可以为所欲为。首先,无论你要建什么,都需要先拿到村委会(3)的批文;第二,你可以建成公寓的式样,但各个单元的产权不能分割出售——说白了,就是不能自己开发房地产买卖。
在我住的这个城市,一般中产阶级都有自己独门独户、带院子的小楼。但很多人家里的大房子,一半都是租出去的。他们在盖房子的时候,会留一个楼层专门用来出租,有单独的楼梯和大门,每月收点房租,不无小补。而我租的公寓,整栋楼都是用来出租的,房东另有住处。说是公寓楼,其实也不过三层楼共六户人家——虽然只有三层楼,却已经是方圆百米的制高点了。前面讲到的那个村委会批文,每一层楼都要有独立的批文,并不是自己想建多高就能建多高。
我租的公寓大约80平方米,2室1厅2卫,月租折合人民币不到1000元。据左邻右舍说,这个价格算是比较贵的,然而就我看的几套房比较下来,这个价格在当地还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一套公寓如果带产权的话在当地的售价是三四十万元人民币,一年1。2万元的租金,租售比在3%左右,相对还是比较低的(4)。房东建这栋三层公寓成本大概70万元,如果全部租出去,一年收入7万元,至少也要10年才能回本,算不上好的投资项目。
如果是在德里、孟买、班加罗尔、金奈之类的一线城市,房租则要贵得多,一千多块钱可能只能租到一个小居室,我小舅子在德里为了省钱,都是跟人合租。在孟买,一套小公寓月租金人民币三五千元很普遍,跟国内一些大城市差不多。因此,哥印拜陀相对低廉的房租价格决定了这里的生活成本不会太高,当然,这边居民的收入水平自然也比不上一线城市。
敲定房子以后,下一步就是添置家具和电器。在印度租房有个特点:房间通常不带任何家具、电器,租客要自备家具、热水器、燃气灶、空调,甚至吊扇。我们的房东给装了吊橱、衣柜、吊扇,其他都得自己买。在印度的大城市也找得到一些可以直接拎包入住的出租房,但这些房子通常都是租给外国人或海外归国的印度富人,价格往往比市价高几倍。
印度式“洁癖”
印度有着世界上最系统、最复杂、最严密的卫生习惯——这个大家听着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事实上,印度的环境是比较脏,但印度人爱干净。印度的大街上之所以那么脏,就是因为印度人要保持家里的干净——大便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可以拉在家里,拉外面去——于是就有了露天大小便的习俗。
在过去,传统的印度教婆罗门祭司是不肯出远门的,比较极端的人甚至不吃自己家之外的任何食物。我们现在很多人是觉得印度太脏而不愿去印度,可当年那些婆罗门祭司却觉得,印度之外的地方才是脏的,到了那些地方,自己就会被污染。婆罗门祭司作为“洁净”的标杆,是侍奉神的阶层,更是需要保持自己的绝对“洁净”,生活中有非常多的规矩和禁忌,一旦出国就很难保持自己的“洁净”。
按照我们的认识,脏可以清洗,哪怕掉进粪坑里,也总有办法洗干净,印度教所认为的“不洁”很多是精神层面的。有些“不洁”具有时效性,造成的污染是暂时的,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化解:比如用水清洗——恒河水被认为是洁净力最强的水;比如剃除毛发——在印度,如果有重要的家庭成员离世,最亲近的人会剃光头,因为死亡是一种不洁;比如涂抹牛的“五产”——牛奶、酥油(Ghee)、黄油、牛粪、牛尿,也能够对污染进行净化。
而有些“不洁”却是永久的,那些永久性的不洁不但无法通过物理方式来清洗,甚至是无法通过物理方式隔绝的。这就有点像一些男人会觉得女人和别人发生关系以后就脏了,这些男人认为这种“不洁”是洗不干净的。印度教教徒对这种“不洁”有一种精神上的膈应,困扰印度已久的厕所问题根源便在于此。印度人无法忍受把厕所这么脏的东西和他们的神龛放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很多地方就算修厕所也常常会独立修在房屋外面。我们租的房子有两个卫生间,我们有一户印度教的邻居从来不使用厨房边上的那间卫生间,他们觉得如果在那里大小便会污染厨房——因为这个卫生间跟厨房共用同一堵墙。
在印度教的洁净观中,死亡被认为是一种“污染”。当家里有至亲的人去世,就会受到污染,而剃光头则能净化这种“污染”。
如果你看过《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应该对里面的一段情节有印象:爸爸要给女儿做鸡肉吃,妈妈顿时惊慌失措,赶紧定下规矩——不能在他们日常的厨房里做,而且要使用另外的锅。其实这就是印度人“洁癖”的一种体现,一种对肉食“污染”厨房的恐慌。
印度传统观念中的“洁净观”是源自南亚的环境。
比如,为什么印度教会认为肉食肮脏?因为这边天气炎热,肉食极易腐败变质;同时印度内陆古时缺盐,没有发展出腌制的技能。又如,为什么印度的种姓制度里会有“不可接触者”?除了保持征服者雅利安血统的纯正性之外,这其实还是一种原始朴素的隔离措施,就拿印度的贱民从事的工种来说,往往是容易接触病原的高危职业。
可以想象当年游牧的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次大陆,潮湿炎热的天气让他们得了各种之前没见过的怪病(后来蒙古人入侵印度的时候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当地土著却安然无事。在缺乏免疫学知识的情况下,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土著是具有致病性的,从而采取隔离措施。
因此,印度教在饮食卫生、生活卫生各方面——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洗什么、怎么洗、什么时候洗,什么干净、什么污秽,要怎么保持干净,要怎么去除污秽——都有着巨细靡遗的一大堆繁文缛节。这让我意识到印度人与各种瘟疫、寄生虫、感染的战斗其实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印度这种如此炎热而又人口密集的地方,毫无疑问是瘟疫的理想温床,所以印度相当多的固有习俗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卫生风险。
此外,不跟别人吃一个碗里的东西,不使用别人用过的器皿,认为公用的东西都是不洁的……此类卫生规定在印度都是古已有之的。为什么呢?这些规矩在传染病学缺失的古代不可能无缘无故被定下,正是因为印度人很早就观察到某些行为可能会致病才加以禁止。形成对比的是,古罗马的公共厕所连擦屁股的海绵棍都是公用的。
别说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印度人,就连我,生活在印度,不知不觉也养成了很多新的卫生习惯。比方说,厨余垃圾必须每天倒掉,放两天以上,垃圾就开始发酵了,三天之后绝对会长出一堆虫子;用过的碗必须马上洗干净,否则一会儿就会把虫蚁招来……可以想象,在没有密封容器和冰箱的过去,印度人跟各种小动物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根本不具备储存肉食的条件。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如果不注重居家卫生,家里很快就会变得一片狼藉。一些在其他地方无伤大雅的卫生习惯,在印度的患病风险会高得多。
由是之故,印度人会比较忌讳使用别人用过的东西——因为被多次转手的东西是不洁的。谁知道这张**发生过什么?谁知道这个灶台烧过什么?谁知道这个冰箱里放过什么?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所有东西全部都用自己的。
我们是“白手起家”,只好从零开始一样样添置。不算从国内背过来的东西,在印度买的家具、家电、锅碗瓢盆,七七八八的,在当地大概花了两万块钱。
我们租房的时候正好赶上相当于“双十一”的印度排灯节,商场里有各种大促,所以我们的第一批大件都是去商场买的。
先说家具,印度这个国家虽然不富裕,但印度人倒是非常讲究环保健康,凡是居家家具基本上只买实木的,办公家具才会用胶合板的。实木家具比中国便宜——因为是印度制造的;胶合板家具比中国要贵——因为都是进口的。我们买了急需的餐桌、电脑桌、床垫、椅子,后来又陆续在亚马逊网站上买了第二张电脑桌、沙发、电视柜。对比一下我们的一些邻居,他们家里几乎没什么家具——坐在地上,吃饭在地上睡觉也在地上。在某种意义上,对印度穷人来说,家具大概算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那种客厅有一整套大沙发的,可以算大户人家了。
再说家用电器,我只想说印度的家用电器真的太贵了!怎么个贵法呢?你回想一下中国十年前的型号,以及20年前的价格。比方说,一台中国20多年前用的那种单门冰箱,印度促销都要1700元人民币;国内标价1800元人民币的55寸小米电视机,在印度小米专卖店,同型号电视机要卖3800元(同尺寸的其他品牌电视机要卖五六千元)……印度的家电价格跟印度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完全是不挂钩的。
鉴于印度家电两倍甚至三倍于中国家电的高价,除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热水器、净水器这些大件,小家电我都尽可能从国内背过来,省了很多钱——小米4K激光电视,在国内花7800元买了一个二手的(二手的过海关更方便),印度售价20000多元;小米智能压力电饭煲,在国内卖525元,在印度没找到,类似产品卖1000多元;九阳智能豆浆机,是我在2016年“双十一”花599元买的,印度要卖2000多元。还有一些东西是有钱也买不到的,比如我没有在印度找到卖柜式空调的,可能因为印度无法对大功率空调保障电力供应。
我这里不是要给小米打广告,买小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印度有小米的售后,万一出现质量问题,就算不给三包,起码有个地方可以送修。小米在印度同样扮演了“价格屠夫”(5)的角色,在印度受欢迎程度之高,以致有些印度人以为小米是印度品牌。我有一次在电器行里面,销售员很骄傲地告诉我这是印度品牌,我告诉他这是中国制造的,他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
在添置的家电中,有两样东西我后悔买了。一是净水器,我买了印度本土品牌的一台净水器之后,才发现在印度小米门店有一款印度特供版的小米净水器,物美价廉。中国的小米净水器是实时出水的,出水的时候必须通电;印度版则是带水箱的,这样就不会受到停电影响了。二是冰箱,以前在国内,冰箱用得并不多,因此在印度就买了一台单门冰箱,以为应该够用了。后来才发现,这里一方面由于天气热,新鲜蔬果放在室温下一会儿就蔫了;另一方面由于虫蚁多,如果不用密封容器,不一会儿蚂蚁就会来安家:所以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放进冰箱里——冰箱不只是冰箱,更是保险箱。很多在中国没有必要放进冰箱的东西,在这里最好都放进冰箱。
现在的印度轻工业基础薄弱,政府为保护自己落后的产业,对进口家电产品征收高额的关税,造成家电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国外淘汰的老旧型号库存倒是在印度市场得以焕发第二春。
由于高额关税的存在,走私在印度非常有利可图,在印度做“倒爷”是很有可行性的,比方说,由于印度政府限售无人机,你在国内买一套大疆无人机,带到印度,立马就是100%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