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哲学思想
《王阳明全集》〔明〕王守仁
行事不是改行为,而是要改理念,改理念,便要问自己的心
心就是理,那天下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比如孝敬父母,此心若是颗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会去求个温;夏时自然思量父母之热,自会去求个清。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
心就是理,譬之如树木,那诚孝的心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有那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适当,便说是至善,那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适当,亦可谓至善也。
心就是理,行事不是改行为,而是要改理念,改理念,便要问自己的心。你存什么心,把什么放心上,便会有什么行为。若心行不符,则是伪行,早晚会被人家知道。
不存在先知后行,也不存在先行后知
学生问,知行合一怎么讲呢?比如某人明明知道子当孝,弟当悌,却不能行孝悌,“知而不行”,所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怎么合一呢?王阳明答,知和行是一件事,不能分两头说。比如好色,看见美色,这是知,同时很喜欢,这是行,而不是喜欢色之后再立个好色的心。
如果要说某人知孝悌,一定是他已经行孝行悌,如果没有行,那只能算是知道些关于孝悌的话,不算知孝悌。正如痛了才能知痛,饿了才能知饿,冷了才能知寒,热了才能知炽。没有痛过饿过冷过热过你就不可能知这些感受,所以知行根本是分不开的。
知行是分不开的,只要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能分两头说,这叫知行的本体,不存在合不合一的问题。古人讲知行合一,是讲给那些笨人听的。教他们不要一味地自以为在求知,却不去行。
人们常说,我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此言大谬。没吃过猪肉,就不可能知道猪肉是什么味道。所以,猪肉一定要自己吃。吃即行,行即知,不存在先知后吃,也不存在先吃后知。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没有做人的道理,只有做人的心。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小孩掉井里自然知恻隐。这是良知,不假外求。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所以天理、人欲并不并立,没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的道理。
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能同他人的情,则可入他人之心而无私心。如见小孩落井,怵惕恻隐,并非想结交他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博名声,也不是怕如果我不同情就坏了名声,而是良心天性。“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充实同情心,放大同情心,运用同情心,即可尽心、养性、事天。
爱必有一个发端处,然后渐渐生长而来
为什么爱别人胜过爱家人的人能称为“人”?爱必有一个发端处,然后渐渐生长而来。譬如树木,刚开始的抽芽,就是发端处,然后发干生枝叶,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有个根在。爱家人,父子兄弟之爱,便是根。将自家父子兄弟与别人一般看,便自没了根,不是爱,不是仁,不能称为“人”。
不要羡慕别人渊博的学问,要找到自己的心性,一点一点地精通自己的所学
如何成就自己的学问?用功求减求精,不求增求多。如徒从册子上钻研,形迹上比拟,就好像人家有万两黄金,你却不务锻炼成色,而只去跟人比斤两,就锡铜铁往里加,结果分量愈多而成色愈下。若去除了比较斤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的力量精神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
若一味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希高慕大,则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可哀而已。
不要羡慕别人的学问,不要找人拉书单,要找到自己的心性,一点一点地精通自己的所学。
很多思想99%都一样,都让你震服,但毫厘之差,就分道扬镳了
儒释道的奥妙,在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萧惠好仙释,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萧惠问二氏之妙。先生说:“向汝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汝却不问我悟的,只问我悔的!”
萧惠连忙改问圣人之学。王阳明说:“汝今只是了人事问,待汝办个真要求为圣人的心来与汝说。”萧惠还问。先生说:“已与汝一句道尽,汝尚自不会!”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很多思想99%都一样,都让你震服,但毫厘之差,就分道扬镳了。
既有诚,毋用敬,画蛇添足!
大学功夫只是个诚意。如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若先去穷格事物之至理,即茫茫****,都无着落处,须添个敬字才能上心,那终究是没有根源。
事情都是简单的,只有简单处之,才能成事
人的毛病是简单的道理不愿意照着办。“道之大端易于明白。”“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说,大道,就像大路,岂是难知道的?是人都有毛病,他就不往大路上走啊!
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事情都是简单的,只有简单处之,才能成事。但只有认识到此理的人,才知道简单。认识不到此理的人,你揪着他耳朵喊也喊不过来,他就愿意在无限的复杂中上下求索,那“学问”大了去了!
“知新”必由于“温故”,而不是又去学新的
什么叫“温故知新”?“知新”必由于“温故”,不是去学新的。人们常有“学习强迫症”“知识焦虑症”,浑浑噩噩、自以为地在学习。想听多方意见,是因为自己没谱。心不定,心不安,不放心,不甘心,都是心病。总踮着脚尖四处张望,却不能从自己走过的路中“温故知新”。
以至诚之心,修良知之学,天理所依,万古一日,才是真正平治天下的原力
功利之学,纷纷扰扰,非君子之道。如王阳明言:“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人伦既没,霸术亦不能行。当以至诚之心,修良知之学,天理所依,万古一日,才是真正平治天下的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