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就在自己的良知上
道通来信问:“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王阳明答,圣人气象是圣人的,我如何晓得?若不从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反落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的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四十不惑,就是学问都在自己心里,问自己的心,问自己的良知,问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经历过的东西,实际也只吸取了其中一小部分,却纷纷扰扰外求学问,须得反思,要静。
思考问题,是出于良知,还是出于私心,有天壤之别
思考问题,是出于良知,还是出于私心,有天壤之别。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知能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纠结反复。
不知道敌人没关系,不知道自己肯定完蛋
对知己知彼,一般关注于掌握敌情,因为都假设知己是当然知道的。事实上人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不知道敌人没关系,不知道自己肯定完蛋。不要成天关心别人,却没认识自己。读王阳明江西剿匪时给境内各部队的公文,可知其主要是盘点自己,对敌情涉及不多,故有此论。
良知即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亚当·斯密说普通人的“天良”。王阳明说良知即是道,良知在人心,不但圣贤如此,常人亦无不如此。致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良知即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往不安。若不在良知上用功,则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以己之昏昏,求人之昭昭。
至诚不是“如神”,而就是神
学生问:我以至诚待人,但人情机诈百出,别人欺我怎么办?要不要提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呢?王阳明答:不相信他人,是因为自己不自信。老想先觉他人如何,是因为对自己未能自觉,这就已经足以自蔽其良知了。君子学以为己,不是为了防备别人欺我,是为了不自欺;不是为了洞察他人的诈与不信,是为了自觉良知。自觉良知则诚,诚则明,良知常觉常照,苟有诈与不信,自然而觉。子思说:“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要我说,至诚不是“如神”,而就是“神”!不是“可以前知”,而是“无知而无不知”,无所不知。
天地之间,只有一件事,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
世间之学,误人者多矣,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天地之间,只有一件事,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真诚恻怛是他本体。若时刻在心上求,则尽心、知性、知天,洞然明白,洒脱自在。
能认识到自己会带坏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进步
泛滥之学,学多弊多。为学只在自己的良知,良知在,则事无弊。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所以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自然不息,便是学。只是生的成分多,便是生而知之,所以圣人是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时起,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治也只凭他,只是学的成分多,所以谓之学而知之,学知利行。
想起几年前我们公司举办新年晚会,我带了儿子去。做游戏的时候,大家嬉笑打闹,最后发现只有我儿子绝不作弊,严格按游戏规则比赛。因为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世上有作弊这回事。父母自以为在教育子女,其实都是子女主动跟我们学习的。能认识到自己会带坏孩子,就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进步。
去恶见善,善之善者也
善恶一物。善是心的本体,本体上出了问题,就是恶。不是有一个善,就有一个恶来相对,善恶只是一物。有人说要常持善念,非也!去除恶念,便是善念,便是心之本体。哪里需要专门持一个善念呢?比如阳光,被乌云遮蔽,云去,光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如日光中添燃一灯。
至善之言也!人们常常想去多做善事,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小“恶”。甚至纵容自己的恶,再做善事去对冲,失其本体也。去恶见善,善之善者也。
所谓的困惑,纠结,反复,以致各种拔苗助长,就是想太多
思无邪,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一句“思无邪”,如何盖得三百篇之义呢?王阳明答:岂止诗经三百篇,六经也只此一言,便可概括,以至于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概括,此外还需要说什么呢?这就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善哉斯言!所谓的困惑,纠结,反复,以致各种拔苗助长,就是想太多,弃简就繁,去直就曲,不晓得抓本质,只有“思无邪”,才能有“不思而得”的大创意。
要懂得自己,懂得自己生而知之的良知,做到“本体明白”
读书是为了明白自己。
学生问: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答: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更何况“晓得”已经是落了第二义了,我们要的只是明白自家本体。若是追求记得,便不晓得。若是追求晓得,便明不得自家本体。
王阳明强调知行一体,知便是行,行便是知,没有行便没有知。我们要把握的,是自己生而知之的良知。对于纷繁变化的外界,要做到本体明白,须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不要你懂得他的阳明学,要你懂得自己,懂得自己生而知之的良知,做到“本体明白”。若谁要说自己“懂得阳明学”,便已是不懂。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理念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王阳明:性无定体,论也没有定体。有从本体上说的,有从发用上说的,有从源头上说的,有从流弊处说的。但所见有深浅。若执定一边,便不是了。孟子说性本善,是从源头上说来,也只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说性本恶,是从流弊上说来,也不能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
学生体会到: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我们在中学就学习过所谓性善论和性恶论,老师只是要你背到考试能答出即可。至于两种观点谁对谁错,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理念。而我们的思维习惯,从小被植入了求答案的基因。圣人的教育,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所谓的授人以渔,而是启发他生而知之的良知。若一心盯着鱼,想着渔,便是愚。
写文章,最忌随意抒情
有学生作诗送友人,王阳明看了说:“凡作文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矣。”
写文章,最忌随意抒情,心里有你便抒,没有就不抒。有多少你便抒多少,不要随便抒。商业写作,尽量只写事实和观点,对自己无把握、无真情实感的内容,一个字也不要涉及,不要拼凑。
思而不学之病:表面上是求真理,本质上是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