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好一座浮岛读后感 > 第7章 那个星光灿烂的所在献给永远站在第一线的老师兼记教改随想(第2页)

第7章 那个星光灿烂的所在献给永远站在第一线的老师兼记教改随想(第2页)

第二个场景比较轻松。

这位清贫小孩不喜读书、胸无大志,一心讨好豪门同学,伺候他听他使唤,最大志愿是进豪门当佣人。

第三个场景像个梦。

小孩的父母是哲人,认为阶级、竞争皆肇因于群聚,若离群索居隐入山林,即能斩断其宰制而恢复天宽地阔的自由。他们真的自成世外桃源。日日在绿草如茵的山坡放牧牛羊,渴则饮涧水、饿则摘野果,从早到晚唱歌跳舞,入睡前数星星。唯一的忧虑可能是太快乐了。

我跟帕里斯一样困扰。他面对赫拉、雅典娜、阿普洛迪三女神各开出优渥条件,命其选择谁是配得金苹果的“最美丽女人”时难以决定,最后情不自禁选择爱神阿普洛迪开出的“娶最美丽女子为妻”,金苹果由阿普洛迪夺得,后来帕里斯果然抱得绝世美人海伦归,却也引爆特洛伊战争。而我,却无法从三个场景中做出选择。

第一个太苦,第二个太差,第三个太不切实际。

这么说好了,一个生于都会区、父母属高社经地位、其资质也不差的小孩,其实不太需要教育部。他的父母打从怀胎开始即有能力供应一座无围墙学校任其躺着、站着、跑着学习,身边的资源多到不在乎学校能提供什么协助,只求既定的教育路径能拓宽,别把语文达六年级、数学五年级、英语七年级程度的孩子硬生生绑在四年级教室。

因此,教育资源趋于优势的孩子需要政府给予一份更丰实、更秀异、更灵活的学校企划书。

相反地,一个生在偏远地区、贫户、资质中等的孩子绝对需要政府大力协助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所有趋近于教育资源劣势的孩子面临同样困境,他们太弱小,小到尚未踏入竞技场就被决定胜负甚至被淘汰。他们是每学期开学后,报载“××初中二千五百多名学生中,有三百多名没有缴学费”“××小学,有四十几位小朋友缴不起午餐费”的那一群想来令我心痛的孩子。

林金源教授依据行政院士计处“家庭收支调查报告书”,分析自一九七六至二〇〇一年间台湾家庭所得不均度的变化,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平均百分比节节上升。若依所得高低将全台湾五百多万户家庭划分为五个等级,对最贫的五分之一家庭(一百三十万户)而言,“教育支出”占“可支配所得”的百分比,已由一九九四年的百分之八上升到九十年的百分之十二点五。同样地,最富五分之一家庭的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也呈上升趋势,然至二〇〇一年其教育支出也只占可支配所得的百分之六点八而已。

资本主义社会的定律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若以年度可支配所得为二百万与二十万的两个家庭加以相比,前者每年的教育支出可达十三点六万(依百分之六点八计),后者为二点五万(依百分之十二点五计),相差约五倍。若前者只有一个孩子,后者有两个小孩,则富家小孩一年可花十三点六万,另两个孩子每人只能分配到一点二五万,差以十三倍计。每年差十三倍,十年差一百三十倍。请问,哪一个孩子能获得较高的教育成就呢?

我们的社会数十年来变得翻天覆地,但始终没变的是:教育成就高低决定勤劳所得高低,高学历等于高位阶、高收入、高保障。面对这项冷酷现实,最贫五分之一家庭拿什么跟最富五分之一家庭比?

这两极家庭加上中间层五分之三家庭,各自需要不同实质内容的“教改”政策。教育部有必要设教改一部、教改二部、教改三部。

如果把每个孩子视为未来接班人,不论资质如何均需栽培。那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仍属最高指导原则,在此之下,精英培育、普及教学不可偏废,各有归途。大有为政府必须做的是让人才适性学习适所发展,且不论哪一条学习路径最终汇入其就业市场时,彼此的勤劳所得、社会位阶不至有天渊之别。

当社会之阶级差距被控制在合理范围时,我们才有可能“奉劝”焦虑的父母:别牺牲自己人生只为灌溉孩子,别命令大象资质的孩子学花豹奔跑,别训练猫头鹰像黄莺高歌。

因为,我们有一个崇尚公义、追求理想的社会,是以,大象有大象的乐园,猫头鹰拥有明月高悬的森林。

流动

回到教育现场,有没有可能开放现有既定的教育时程表,允许“学区流动”及“学力流动”?

假设“教改一部”专责资优种子培育,那么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针对单一科目(语、数、英、自然、美术、音乐、体育……)资优孩子规划另一张功课表,再以行政区为单位,将辖区内各小学(彼此距离不远)的专科资优学生每周安排一下午汇集在一起上课。换言之,跨年级、跨校甚至跨师资上课。除了专科之外,这些孩子的其他科目仍以原校原班为主要学习场域。

资优之拔擢需有一套公平合理的筛选机制、辅以巧妙设计各校员额比率,这两项相加,可能首先打破行政区内疯狂挤入某一二所明星小学的现况,使各校学生人数得以均匀分布。

如果让邻近数所学校的老师们也可以依规划相互流动。那么追随名校名师(据说有所“红牌”之称)的家长们或许能自行放弃,对老师而言,也可增加新的刺激元素。

我想象在这套资优种子培育计划下,一个小二即已具备书写英文句子能力的小孩不必每周忍受两堂课听同学们念ABC,一个小三即已阅毕法布尔《昆虫记》,对昆虫如数家珍的孩子不必在自然课时枯坐座位只好学青蛙叫自娱,一个有绘画天分的孩子不需要玩叶子拓印游戏。

在都会区,尤其是家庭普遍重视孩子教育的大都会区,学校的教学进度与内容显然不足。一个班只要有三分之一孩子程度超前,即意味我们迫切需要另一张功课表。教育的精神不应该是压抑前三分之一、放任后三分之一,使之与其他人齐头平等。

我还要谈处于后段的那三分之一孩子。他们的学习挫败感绝非表面上的常态分班能掩盖的。他们需要类似“教改二部”专责辅助。

这些孩子的难题可能是:来自低社经地位家庭、问题家庭、学习障碍、身体或心理疾病、行为偏差……不论哪一项,他们的学习速度较慢、成就感偏低。从小一开始,一路愈来愈低,低到初中,能不中辍吗?

当他们的家庭失能无法解决难题时,他们唯一能冀望的不是慈济也不是家扶中心而是学校。若学校忽视、放弃他们,他们的一生也就被放弃了。然而,依学校现有的编制、人力、权限与专业,恐怕无法应付各种难题。这些孩子的问题岂是帮他们缴交学费、午餐费或排入资源班即能全面解除?必须有专责单位具全面且长期执行能力。统合教学(如课辅)、心理辅导、就医、安置(当原生家庭失能时)、金援、宗教等功能,针对每一个孩子做专案伴读(可动员大学生人力),依序训练其独立能力、盯紧学业程度甚至安排工读机会,直到高中、高职毕业,直到这少年少女的背部冒出翅膀而你相信他会朝光亮的方向飞。

当孩子踏入小学的那一天起,“教改二部”就应该发挥功能,而非等到问题严重甚至不可逆转,才来插手。

只要社会上最贫五分之一家庭的子女未被完整关照,只要班上末段三分之一孩子未被加以补救打底,这教育,就是不完整、不公义的教育。

在我眼中,社会是为了造就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存在的。教育,正是实践这理想的最重要场域。若缺乏这些,那么社会无非就是宛如非洲大草原一个血淋淋的杀戮战场而已。

小学城

就经营一所小学而言,有没有可能更大胆、更灵活、更具开创性?

我很好奇,如果交给高清愿、张忠谋或王永庆先生一所风评不佳的小学,他们会怎么经营?

会经营得事事窒碍、人人抱怨?还是宛如一只浴火凤凰、灿烂夺目?

现行小学的运作模式,恕我直言,脱离社会实况太远。

首先,小一、小二只上半天课等于:一、鼓励父母皆在职场的家庭每个月花八千至一万元将孩子送到空间狭隘、标榜勤教严管完全与学校教学理念相逆的安亲班。二、鼓励家中有人(通常是祖辈)的孩子回家后玩电脑、看电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