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围观考古现场 电子书 > 第6章 郭庄楚墓(第2页)

第6章 郭庄楚墓(第2页)

东汉之后,郭庄地区的盗掘活动似乎平静了不少。即使是在北宋末年,这里的盗墓行为也很少。但是20世纪以来,不少人寻求发家致富的途径,郭庄附近由于土质非常细腻,适合烧制砖瓦盆缸,各种砖瓦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着起土区域的不断扩大,埋藏在地下的许多古墓被发现、被盗掘,各种珍贵的文物由此流落到了市场中。

在这一时期,郭庄楚墓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盗墓贼已经不需要像他们的老前辈那样靠人力来盗掘,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便捷也更加残酷的盗墓方法:定向爆破。这是一种源自于现代开采矿山矿石的方法,原理很简单,先在矿山上打出一个小洞,在洞内放好炸药和雷管,最后手摇启爆,炸出大洞。通过这种方法,盗墓贼们可以很容易把盗洞周边的土炸到边上,形成盗墓通道。文章一开始我们讲到的那两声半夜的巨响,就是当时盗墓贼在定向爆破时搞出的动静。

经过这么多次“骚扰”,郭庄1号楚墓早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可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在墓中发现了1000多件随葬品,其中不乏一些精美的青铜重器。最大的一件圆形盖鼎口径达80厘米,在楚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出土的大鼎;四龙耳铜鉴口径达67厘米,也属于国内罕见;玉扳指、**玉耳勺、金龙玉环铜削、玉柄铜剑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些精品之所以能够逃脱盗墓贼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墓葬高超的反盗墓技巧和手段。当然有的人会说,这座楚墓本来等级就高,整个墓葬体量庞大,有“漏网之鱼”难道不是很正常吗?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1号墓边上的2号墓,目前学界认为2号墓埋葬的是1号墓主人的夫人。由于没有任何的防盗墓措施,盗墓贼仅仅通过一个平常的盗洞,就将墓中的所有随葬品“一锅端”了。而做了反盗墓保护的1号墓,即使经过了多轮盗掘,也依然有大批精品文物保留了下来。

●反盗墓手段

说到“反盗墓”手段,大家总觉得是一件非常神奇且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但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其实非常朴素、直接。很多墓葬被盗墓贼惦记着,是因为它有巨大的封土堆,或者是在地面上有突出的标识,一眼就被人认出,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所以有的人就吸取了教训,干脆“不树不封”,隐蔽墓址,让盗墓贼连位置都找不到。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南越王赵佗的陵墓。《太平御览》说:“吴将吕岱为广州,遣掘尉他冢,费损无获。(赵)他虽僭侈,然慎终其身,乃令后不知其处,鉴于牧竖所残也。”赵佗是南越国的创建人,早年曾为秦朝将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后,赵佗乘机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他吸取了秦始皇陵因“牧竖”而遭受破坏的教训,特别注意自己墓葬的隐蔽,“棺塴无定处”。

到了黄武四年(225年)的时候,孙权得知赵佗死后曾葬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并且一直未被盗掘,贪财心切的他立刻命部将吕岱率领五千精兵,深入南越国故地搜寻财宝。但是由于赵佗的墓实在太过隐蔽,吕岱折腾了大半年后还是没有找到赵佗的墓,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

当然,最有名的还要数成吉思汗的陵墓。自成吉思汗下葬近800年来,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想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内蒙古地区有一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之外,真正的成吉思汗埋葬地,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根据蒙古族的习俗,元代的帝王死后都采取“密葬”形式,所以我们至今仍未发现一座元代皇家陵墓。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病死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终年65岁。手下将领遵从“密不发丧”的遗诏,由最忠心的侍卫将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准备好的陵墓中。埋葬之后,又出动了上万匹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最后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随后,参与这次行为的工匠和士兵全部被杀人灭口,最终将这一秘密带进了坟墓。

当然,这种低调处理自己身后之所的方式,实在有悖于王公贵族“炫富”的心理,于是出现了一种既能够安稳地炫耀显赫地位、又能够保证自己的陵墓不被发现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疑冢”。集大成者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相传当年曹操为了筹措军费公然盗墓,还特地设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来专职盗墓,“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为了避免自己重蹈先人的覆辙,他要求死后进行“薄葬”处理。《三国志》中提到:“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除此之外,曹操还不放心,甚至设置了“七十二疑冢”来掩人耳目。

据说曹操出殡的那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一具才是曹操的真棺材。在这之后,有太多盗墓贼盯上了曹操墓,他们想要从古书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直到2009年,河南安阳的高陵被考古发掘,最终确定了是曹操的陵墓。与一般的汉唐陵墓相比,高陵的规格不算小,但是却简单朴素得多,这倒与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薄葬”能够互相印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盗墓”手段是偶然间形成,远超于当时建墓预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伏火”。《汉书》中《外戚传下·定陶丁姬》记载过一个故事:“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宋代的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也说过:“盗夜发咸阳原上古墓,有火光出。”

由于古人的科学知识有限,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这种现象解释为“鬼火”,但是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前面也说过,这样的墓在长沙地区称为“火洞子”。古时候盗墓往往又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拿着火把进盗洞,当然就会形成所谓的“鬼火”了。但其实,这根本就是“天时地利”的结果,而不是墓主人有意为之。

●郭庄楚墓的反盗墓技巧

郭庄楚墓可谓是古今反盗墓技巧的集大成者,对它的考古发掘,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的那些反盗墓方法是如何操作的,也让那些以往只停留在文字中的冷冰冰的信息变得可感知起来。那么,郭庄楚墓究竟有哪些有意思的反盗墓技巧呢?

迷惑众人的土层

最开始我们说过,盗墓贼判断地下是否有古代墓葬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判断土层中遗留物品的属性和年代。一般来说,下层的地层肯定要比上层的地层年代更久远。或许郭庄楚墓的墓主人具有超前的意识,他依靠这一原理玩起了迷惑人的障眼法。

郭庄楚墓的夯土大致可以分为两层,上层是厚1到2。5米的封土,下层是7米厚的填土。封土和上部的填土里面夹杂了很多的陶片、骨头、木炭、蚌壳等。而填土的下半部分,却是标准的五花土。如果盗墓贼只探索到上层的土层,发现填土里都是些陶片、骨头之类的东西,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个原始社会的遗址,最终因为捞不到宝贝悻悻而归,根本不会想到在这“垃圾土”下面还藏着一个楚国的大墓。

亦真亦假的疑棺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仅限于古史记载,至少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曹操疑冢的确切证据。而郭庄楚墓却有力地证明了,“疑冢”“疑棺”这样一种方法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墓主人依旧是将整个墓葬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在上半部分,墓主人特意安置了两具疑棺,一具位于椁室的中间上部,一具位于椁室上方的东北部。这两具疑棺的底部位置与墓道底齐平,而且还象征性地在周围放了一些骨贝、铜铃等。往往盗墓贼挖到这里,就会误以为已经挖到了墓底,再看面前的棺材,里面什么值钱的宝贝都没有,通常会大骂一句,然后失望而出。可谁能料到这疑棺的下面,才是真正的棺椁。

这样亦真亦假的设置,的确迷惑了不少盗墓贼。根据发掘现场的勘查,有几伙盗墓贼挖到了疑棺这个地方,不过他们发现墓里的随葬品实在是太过寒碜,就没有继续深挖下去了。

取人性命的流沙积石

这两种防盗墓手段,说到底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如果盗墓贼真的铁了心的想要往下挖,其实也能够找到真正的棺椁。为了保险起见,墓主人又想出了更为凌厉的手段,就是所谓的“流沙积石”,这也是整个郭庄楚墓的防盗核心。

具体的做法,是在整个墓坑挖好后,在棺椁的四周填满厚厚的细沙。这些细沙往往经过火烤等特殊处理,结构松散,不易聚拢。为了增强杀伤力,流沙中还往往混杂了大量棱角锋利的石块。在这样的沙层中,盗墓贼想要挖出一个洞来几乎不可能。即便幸运地挖出了盗洞,由于细沙的流体结构,可以流到洞内带动石头塌方,对盗墓贼造成致命一击。

郭庄楚墓的流沙积石层的设计很巧妙,它位于两座疑棺所在土层的下一层,紧紧护卫着真正的棺椁。当盗墓贼看清疑棺的障眼法,选择继续往下深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更加险恶的机关。整个流沙层的厚度达到了11米,沙层中不同部位分别设置了乱石、蒙顶石、贴顶石、卧底石等锋利石块,数量足足有500多块。这些石块都被处理成了带有锋利的棱角,小的有十几斤,大的则超过了二百斤。作为墓葬的最后一道防线,流沙积石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事实上它也不负墓主人的期望,来到这里的盗贼大多无功而返,悻悻而归。

精巧的墓道设计

说到这里,其实有心的读者已经明白了整个墓葬的大致构造:总共是两个部分,上面一部分用的是迷惑人的假棺,而下面才是真正的墓室,周围填满了可以取人性命的流沙积石。这样的墓葬构造,注定了郭庄楚墓的墓道设计与一般的墓葬不同。普通的墓葬,墓道的底部就是墓室的底部,但郭庄楚墓因为分成了两部分,导致了它的墓道高悬在半空,与疑棺的底部持平。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在距离墓道口附近两侧的墓道壁上,还有两道深深的凹槽,从挤压痕迹来看,凹槽之前可能还载有木头,应该是个临时墓门。

这个临时墓门,可大有讲究。专家推测,临时墓门的建立,是为了方便工人们隐蔽作业。真正的墓室建造,是在门后秘密进行的,工人们悄悄埋入真棺后,一边倒入积沙,一边放入各种尖利的石头,最后铺上与墓道底齐平的蒙顶石。在这之后,工人们才打开临时墓门,大张旗鼓地抬入假棺进行埋葬,以达到掩人耳目的作用。

讲到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卓越的智慧。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与盗墓贼的斗智斗勇中,反盗墓的技巧和手段,也在不断地进步、变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