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围观考古现场 电子书 > 第6章 郭庄楚墓(第1页)

第6章 郭庄楚墓(第1页)

第6章郭庄楚墓

可以令人致幻的木偶、能放出无数箭矢的棺椁、挥舞大刀砍人的青铜武士……

这些《盗墓笔记》中的墓穴机关,让地下世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使主人公的探险之旅也变得更加惊险刺激。很多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就想着在现实的古墓中,也存在着这样神奇的机关吗?

俗话说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盗墓这种行为延续了几千年,以人类的聪明智慧,肯定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策略和机关来对抗盗墓贼,防止墓穴中的逝者被打扰。不过,这现实中的防盗技术可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玄乎,这一章给大家介绍的郭庄1号楚墓,千百年来被盗墓贼们轮番光顾,仅可见的盗洞就有18个之多,却因为墓主人在生前设计墓葬时加上了很多反盗墓的手段,使得还有一大部分随葬品逃脱了盗墓贼的魔爪,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郭庄1号楚墓,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发掘的墓葬中反盗墓的集大成之作了,那么它到底藏着哪些有趣的反盗墓手段呢?

●从两声“闷雷”说起

2004年12月15日凌晨,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上蔡县郭庄村东的一处岗地上,突然出现了两条耀眼的红色火光,并伴随着两声巨大的闷响。周围的村民猛然惊醒,吓得赶紧跑出自家的屋子去查看情况。大家不自觉聚拢在一起,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是地震,毕竟河南也算是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了。在历史上,河南曾经发生过7次6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史记》中记载的第一条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根据专家的考证,这次地震就发生在河南洛阳附近。

可奇怪的是,两声巨响之后,大地上并没有后续的动静,难道是地震到来的前兆吗?正在大伙儿在不断猜测之际,有胆大的人沿着发生声响的方向找去,发现岗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口径2米、深不见底的大黑洞。有经验的人看了之后怀疑:这,会不会是个盗洞?

●上蔡这个地方

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上蔡这个地方,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简单。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叔度为侯,建立蔡国,封地就在现在的上蔡。叔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蔡叔,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周公旦摄政,引起了包括蔡叔在内的一些皇亲国戚的不满,纣王之子武庚乘机拉拢他们,发动了叛乱,史称武庚之乱,也称为管蔡之乱。不过这一场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蔡叔被流放到了郭邻,不久就死了。之后周公旦又封其子蔡仲于蔡,重建了蔡国。

蔡国的国都,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种政治权力的此消彼长,也经历了一番变迁。春秋晚期楚国的实力大增,大概在公元前532年的时候,当时的楚国公子弃疾,也就是未来的楚平王,灭了陈国、蔡国,并因此军功获封首任“蔡公”,后来他在蔡人、陈人的帮助下,发动军事政变并夺权成功。为了表示感谢,楚平王主动恢复了两国,但是国都却不能在原地,而是被迫迁到了东南方相距100公里的古吕国,为了和旧都有所区别,新都被称为新蔡,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南新蔡县一带。旧国都则被称为了上蔡。

可能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会称为“上蔡”而不是“旧蔡”呢?难不成还有个“下蔡”不成?没错,蔡国的“流浪国都”计划还没有结束呢。在春秋的末年,蔡国的周围有两个大国,一个是之前我们说的楚国,另一个就是吴国。而恰恰这两个国家,又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前面我们提到的楚平王,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倒不是说他的战功有多显赫,而是因为他大概是第一个死后惨遭鞭尸的帝王。

话说当年楚平王当上了一国之君后,骄奢**逸的本性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他有两个宠臣,一个是太子太傅伍奢,一个是太子少傅费无极。有一次,他派费无极替太子建到秦国去迎接孟嬴和太子结婚。费无极一向与太子不和,他见到孟嬴年轻貌美,便极力劝楚平王自己娶她。楚平王禁不住**,最终将自己的儿媳妇据为己有,并找了个理由将太子打发到了千里之外的边城镇守。

后来在费无极的谗言之下,太子建被诬陷为谋反,无奈之下只好逃到了宋国。而被他派去都城伸冤的伍奢则羊入虎口,直接被楚平王来了个满门抄斩。只有伍奢的儿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伍子胥在吴国混得风生水起,颇受吴王阖闾的重用,后来五次兴兵伐楚,并大败楚国,最后掘开了楚平王的墓,鞭尸三百,算是替冤死的父兄报了仇。

而这蔡国夹在楚国、吴国中间,自然不能安稳。春秋末年,蔡昭侯姬申当政,他因为不堪楚王凌辱,决定联吴反楚。可是新蔡与楚国交界,离吴国的核心区域又十分遥远。如果楚国进攻蔡国,吴国的兵力往往不能赶到。万不得已,蔡昭侯决定搬迁到吴国的势力范围内,举国东迁到了现在安徽寿县一带,这一新的蔡国都城,史称为“下蔡”。

蔡国的流浪计划结束了吗?还没。到了战国早期,各国的实力又慢慢发生了变化,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国灭亡,之后越国又被楚国灭亡了,本来依附于吴国的蔡国失去了靠山,只好再次向楚国俯首称臣。但这次楚国可不打算轻易放过蔡国了,他们把蔡人迁到了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因为这里全是山地,所以又被称为“高蔡”。不过“高蔡”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楚国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蔡国的残余势力连根拔除。蔡国这一曾经显赫的诸侯国,最终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上蔡作为蔡国的首个都城,无疑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一共经历了24代蔡侯的统治,前后存在了524年。由于第一任蔡侯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所以蔡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很高,在东周时期甚至是十二大诸侯之一。到了后来,即使楚平王把蔡国灭了,但是上蔡仍然是当时楚国面向北方地区的桥头堡,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楚国的这段时期,上蔡的城市面积甚至比原来大了一倍还多,具有非常强的军事、经济实力。

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自然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遗留下来。自然而然的,盗墓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从1985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郭庄发现了十余座大中型的楚国高级墓葬。这些墓葬基本都被盗墓贼光顾过,墓里的随葬品几乎被盗掘一空。当地人对于盗墓这一行为并不陌生,所以看到这个两米口径的大洞时,大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看来盗墓贼又盯上了哪个墓葬了。

●一把洛阳铲

为了稳妥起见,村民们请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勘探,而勘探的工具,就是一把简单的探铲。其实探铲还有一个知名度更高的称号:洛阳铲。

很多人会觉得洛阳铲很早就有了,但其实洛阳铲出现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早。关于洛阳铲的来历,众说纷纭,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子的:

洛阳邙山地区在民国时期是个盗墓十分猖獗的地方,当地的许多人以盗墓为生。这帮人中间有个叫李鸭子的人,从小以盗墓为生。有一天,李鸭子去赶早集,突然发现有个卖包子的店家带了一根短木头柄的半圆形铁铲,这铁铲形制十分独特,如果在地里一捣泥土,就可以轻松地把泥土带上来,并且保证土块不散乱,可以完全看出地下土层的情况。经验丰富的李鸭子见此情景,突然意识这种铁铲非常适合用来找墓。于是他暗自记下了这把铁铲的形状,回去自己开炉造了一把进行试验,结果大获成功,找墓的速度提升了不少。之后越来越多的盗墓贼开始用这种铁铲来找墓,并逐渐成为了风尚。因为它最开始出自洛阳地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洛阳铲”。

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目睹了盗墓贼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突然灵机一动:把这把铲子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岂不是很好吗?于是开始在考古界大力推广,效果非常好,从此洛阳铲就成为了考古工作者的利器。

当然很多人会好奇,洛阳铲的具体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李鸭子看到这把铲子能够带出泥土,就断定它能够用来找墓呢?实际上道理很简单。我们来看看洛阳铲的形制,一般来说洛阳铲的铲头刃部呈月牙形,剖面呈半筒形,把洛阳铲插入地面后提起,铲头会带出一筒的泥土。这些泥土,就是窥视地下世界的关键。

这里,我们得先普及一下地层的几个概念。考古学家将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原始地层叫做“生土”,生土往往是因为风化、洪水等自然现象形成的,颜色单一,质地一致,非常容易辨别。因为人类各种活动形成的大小土层叫做“文化层”,也叫做“熟土”。文化层往往比较复杂,里面通常会留有非常多的人类活动的残存痕迹。还有一种叫“填土”,是人类挖掘各种坑穴回填后的土层。在挖掘墓葬的时候,各层颜色不同的生土、熟土被挖了出来,下葬之后,再将这些泥土回填至坑中。由于这些回填的泥土已经被翻搅了,打破了原来的层次和颜色,所以就成为了糅合多种土层的“五花土”。

由于五花土经常出现在墓葬的周围,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五花土来确定墓葬的大小、方位甚至形制。这时候洛阳铲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地下的土壤提取出来,再通过对这些土芯中的土质土色、夹带的遗存情况来判断,最终确定是否有墓葬。

经过一番考察,考古专家们认定,这是一个东周时期的墓葬,并且通过洛阳铲的勘探大致确定了墓葬的形制。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大型的甲字型墓,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墓道长22米。根据墓葬形制,专家们又将墓葬的时间锁定为战国早期。前面我们已经普及了蔡国的历史,在春秋中期,蔡国已经灭亡,到了战国早期,这里早已经成为了楚国的疆域。所以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某位地位显赫的楚国贵族的。

●围观考古现场:被盗成筛的墓葬

如此规模的墓葬,在上蔡当地是少有的发现。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可是发掘工作开始没多久,考古队员们就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失望与沮丧中。古墓就像个马蜂窝一样,早就被盗墓贼捅得体无完肤。这座命运悲惨的墓葬,还有文物留下来的可能吗?

古往今来,盗墓行为猖獗。而郭庄楚墓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本,根据考古学家之后的统计,郭庄楚墓可见的盗洞就有18个之多。在这里,不同时代的盗墓贼各显神通,都想通过自己的手段从这座贵族墓葬中分一杯羹。

目前可辨别的最早一个盗洞出现在墓室的北壁中间,是一个圆形的盗洞,根据盗洞口遗留下来的陶器碎片来看,这应该是个战国时期的盗洞。也就是说,这个楚国的贵族刚下葬不久,就被盗墓贼给盯上了。不过幸运的是,盗墓贼只向下挖了一米多就停止了,连沙层都没有挖穿,或许是中途突然出现了变故,不得已收手了。

接下来的盗墓行为在东汉时期到达了**。盗洞大大小小有十几个,有的大小只容许一个身材较瘦小的人进入,而最大的是一个近圆形的盗洞,东西长15米,南北宽近20米,几乎占据了整个墓室的二分之一还多。由于这个盗洞太大了,它还打破了它周围的5个汉代的小盗洞。如此巨大的盗洞,想要完成的话,单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偷偷摸摸地挖掘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公开的群体性盗墓行为。这一时期的盗墓,可以说是卓有成效,有很多个盗洞都挖到了椁室,对墓葬造成了威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