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成的这个角度,是他从未想过的。
将小说家视为一种非正式的情报来源?
这确实…有些道理。
虽然法家强调“壹教”,排斥异端信息,但如果能将其纳入掌控,或许…他内心开始动摇。
“其二,小说家是文化传承和民间记忆的载体!”赵天成又抛出一个观点。
“你们‘书同文’,统一了文字,这很好。但你们‘焚书’,烧掉了六国史书和诸多百家典籍,试图斩断过去的记忆。以为这样就能让天下人只记得大秦?大错特错!”
“记忆和文化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会在民间以口耳相传、故事传说、歌谣戏曲的方式继续流传!小说家,就是这些民间记忆的重要记录者和传播者之一。他们讲述前朝的故事,传唱地方的英雄,甚至保留着某些即将失传的技艺和习俗的记录。”
“这些东西,在你们看来或许是‘六国余孽’的遗毒,需要清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本身就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始皇帝统一天下,不仅是领土和政治的统一,更应该是文化的整合与融合。强行割裂历史,只会制造文化上的断层和暗地里的抵触。而小说家,本可以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和‘转化’的作用。”
“比如,他们可以将六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进行改编,将其纳入一个更宏大的‘华夏’叙事框架内,强调其对抗外敌、或造福百姓的一面,从而淡化其‘某国’的标签,转化为整个华夏文化共同的遗产。”
“或者,他们将秦地的一些优良习俗、英雄故事,通过生动的方式传播到六国故地,促进文化上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文化认同的建立,不能只靠强制的‘书同文’,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故事和情感渗透!”
“小说家,天生就是干这个的!结果呢?被当成垃圾扫掉了!这不是自废武功是什么?”
扶苏听得心神俱震!
文化整合!民间记忆!华夏叙事!
这些词汇和概念强烈地冲击着他。
他一首以来思考的“仁政”多在于减轻刑罚赋役,却从未深入到“文化认同”构建的层面。
赵天成指出了一条比单纯法律强制更为深远、也更为根本的道路。
而小说家,这个被他忽视的群体,竟然可能在其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他感到自己的思维被猛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李由的震惊则更为复杂。
作为法家,他本能地对“文化整合”、“民间记忆”这些柔性手段抱有疑虑,认为不如律法首接有效。
但赵天成所说的“缓冲”、“转化”、“情感渗透”,又让他隐隐觉得,这或许是律法强制之外的一种有效补充,甚至能解决一些律法无法解决的深层抵触问题。
他开始认真思考,如果当初没有彻底废除小说家,而是…对其进行改造和利用…
赵天成不给他們太多消化时间,继续抛出第三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