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所言,或许在民政上有些道理。但我大秦立国之本,在于军功,在于锐士!军中有铁律,赏罚分明,数据数据或许更能核实!只要军队保持强大,能镇压一切叛乱,大秦江山就能稳如泰山!”
“军队?”赵天成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用一种近乎怜悯的目光看着蒙海。
“蒙海小子,你真是天真得可爱。你以为大秦的军事制度就能独善其身?恰恰相反!我刚才说的那两个致命弱点,在军队里表现得更加突出,更加致命!它甚至从内部注定了大秦军事力量的不可持续性!”
“不不可能!”蒙海像是被踩了尾巴的猫,几乎要跳起来,“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就是个最大的悖论!”赵天成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语气凌厉起来。
“它能在战时高效地激励杀戮,但它根本无法适应一个统一的、需要长期维持和平稳定的大帝国!”
“第一,激励目标的扭曲与失效。”赵天成伸出食指,“统一前,战争不断,有源源不断的敌人头颅可以砍,士兵有上升通道,军功爵制能有效运转。”
“统一后呢?主要敌人变成了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这些战争发生在边疆,规模大,但频率相对降低,而且对手是游牧民族和山地部落,斩获首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首级核验也更困难。”
“对于内地的绝大多数士兵和低级军官来说,他们还有多少机会通过斩首来获得爵位?军功爵制对他们而言,几乎成了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上升通道堵塞了!那他们当兵是为了什么?只剩下服徭役般的被迫和麻木!这样的军队,还有多少战斗意志?”
蒙海想反驳,却发现无言以对。
他想起军中确实存在久无战事、士气低落的情况。
“第二,军事资源的巨大消耗与不可持续性。”
赵天成伸出第二根手指,“维持一支庞大的、时刻准备打仗的常备军,需要多少钱粮?刚刚说的数据失真和资源不足,在军队后勤上同样存在,而且更可怕!”
“朝廷根据可能失真的数据来调配粮草,真正送到边疆士兵手中的,可能根本不够吃!或者是以次充好!”
“蒙恬将军的三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笔消耗,加上修筑长城的巨大投入,正在飞快地抽干帝国的骨髓!”
“而这些消耗,在咸阳的数据上,可能只是一个冰冷的、被层层过滤和美化后的数字!皇帝或许根本不知道前线的真实困境!”
“第三,军队构成的隐患与忠诚度的变化。”赵天成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
“统一后,秦军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主要是老秦人,而是融入了大量的六国降卒和在新征服地区征发的士兵。这些人对秦国有多少认同感?他们凭什么为这个靠首功制杀了他们无数同胞的国家卖命?”
“军功爵制对他们还有吸引力吗?或许有,但更可能的是怨恨和恐惧。一旦天下有变,这些军队是会效忠咸阳,还是会倒戈相向?”
“第西,军事技术与战术的僵化。”赵天成给出最后一击。
“商鞅变法以来,秦军的战术思想高度标准化、制度化,强调纪律和阵型,这没错,在统一战争中很有效。但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面对匈奴这种高度机动的游牧骑兵,原有的重步兵方阵为主的战术是否依然绝对有效?是否需要发展更强大的骑兵部队?”
“这又回到资源问题——养骑兵的成本远超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