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和嬴政、李斯瞬间了然。
秦法之严,尚有酷吏横行,何况宋朝相对宽松?
官吏的执行力与操守,永远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再有就是触动利益太广,反对力量强大。新法打击了谁?大地主、高利贷者、大商人、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阶层。”
“这些人能量巨大,在朝中代表就是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程颢程颐等一大批元老重臣和文人领袖。他们组成‘旧党’,激烈反对新法,攻击王安石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说他是与民争利的小人。朝堂之上,党争激烈,互相攻讦讦,耗费了巨大精力。”
“党争”嬴政眼神冰冷。
这正是他深恶痛绝之事。
李斯也感同身受,任何改革必遭既得利益者反扑,如何压制是关键。
“还有就是新法本身操之过急,部分设计脱离实际。王安石性格执拗,急于求成。比如青苗法,理论上低息是好事,但忽略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遇到天灾,农民还不上贷款,就被官府逼债,甚至家破人亡。”
“免役钱虽是取代徭役,但对贫困农户来说,现金支出也是负担。方田均税法工作量太大,技术要求高,地方官执行能力有限,反而扰民。保甲法的训练也增加了农民负担。”
“再有就是过于理想化,忽视人性弱点。”
“王安石认为只要法令设计得好,就能顺利推行,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想状态。但他低估了官僚体系的腐败惰性,低估了执行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低估了改革阻力的顽固性。”
“他太依赖皇帝支持,一旦神宗动摇或去世,新法立刻倾覆。”
“还有其他的原因。天灾影响。变法期间,恰逢北方大旱,流民遍地。反对派趁机攻击新法,尤其是青苗法,说这是‘天怒人怨’。虽然王安石反驳说‘水旱常数,尧汤不免’,但灾情确实给反对者提供了口实,动摇了神宗的决心。”
赵天成分析完,牢房里一片沉默。
扶苏脸上的兴奋褪去,代之以深深的思索和凝重。
原来再好的蓝图,也会毁于执行、毁于人性、毁于利益之争、毁于天时地利。
隔壁耳房,嬴政的手指在案几上缓缓敲击。
王安石的失败,如同一记警钟。
大秦的变法,该如何避免这些陷阱?
吏治、利益集团、改革节奏、应对意外桩桩件件,都需要更周密的筹划。
李斯更是冷汗涔涔,感同身受,变法之路布满荆棘,一步踏错,万劫不复。
“先生,”良久,扶苏才涩声问道,“如此说来,王安石变法竟无一可取之处吗?”
“那倒也不是。”赵天成摇头。
“失败归失败,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他那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变革精神,就很了不起。其次,他的很多想法非常超前,比如国家调控市场、建立国家信贷、搞义务兵役制。他的一些具体措施,像农田水利法,确实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惠及后世。”
“还有,他培养和提拔了一大批支持变法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他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把宋朝积弊暴露出来,让后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艰难性。即使反对他的司马光上台尽废新法,后来蔡京等人又打着恢复新法的旗号搞事,都说明新法的影响并未消失。”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扶苏再次被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