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一四八《张孝忠传》(《旧唐书》一四一《张孝忠传》同)云:
张孝忠本奚种,世为乙失活酋长。父谧,开元中提众纳款。孝忠始名阿劳,以勇闻。燕赵间共推张阿劳、王没诺干二人齐名。没诺干,王武俊也,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安禄山奏为偏将。禄山、史思明陷河洛,常为贼前锋;朝义败,乃自归。
同书二二四上《叛臣传·李怀光传》(《旧唐书》一二一《李怀光传》同)云:
李怀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父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多赐姓,更名嘉庆。怀光在军以积劳为都虞候,节度使郭子仪以纪纲委怀光。
寅恪案:李怀光乃朔方军将,属于别一系统不在河朔范围,然以其先尝居幽州,故亦附及之。至唐室中兴元勋李光弼,则《新唐书》一三六其本传(《旧唐书》一一〇《李光弼传》略同)云: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以武后时入朝。
是亦出于东北胡族,且与安禄山同乡里,不过政治上适立于相反之地位耳。
以上诸人皆确为胡族无复疑义。又有实为汉人,或虽号汉族,而带胡种嫌疑未能决定者,兹并列之于下。其要点在无论实为汉人或有胡族之嫌疑,其人必家世或本身居住河朔,久巳胡化,故亦与胡人无异者也。如《新唐书》二一〇《藩镇魏博传》(《旧唐书》一四一《田承嗣传》同)云:
田承嗣,平州卢龙人也,世事卢龙军,以豪侠闻,隶安禄山麾下。
《旧唐书》一四一《田弘正传》(《新唐书》一四八《田弘正传》同)略云:
田弘正祖延恽,魏博节度使承嗣之季父也。弘正善骑射,为衙内兵马使,既受节钺,上表曰:“臣家本边塞,累代唐人,驱驰戎马之乡,不睹朝廷之礼,伏自天宝已还,幽陵肇乱,山东奥壤,悉化戎墟,官封代袭,刑赏自专。”
《新唐书》二一〇《藩镇魏博·何进滔传》(《旧唐书》一八一《何进滔传》同)云:
何进滔,灵武人,世为本军校,少客魏,委质军中。
寅恪案:前引《新唐书·西域传》,昭武九姓中有何姓,何进滔又从灵武徙居于魏,故疑其先世是羯胡,其本身又居魏,而当时魏地亦胡化区域也。
《旧唐书》一八一《韩允忠传》(《新唐书》二一〇《藩镇魏博·韩君雄传》同)云:
韩允忠,魏州人也,父国昌,历本州右职。
同书同卷《乐彦祯传》(《新唐书》二一〇《藩镇魏博·乐彦祯传》同)云:
乐彦祯,魏州人也,父少寂,历澶、博、贝三州刺史。
同书同卷《罗弘信传》(《新唐书》二一〇《藩镇魏博·罗弘信传》同)云:
罗弘信,魏州贵乡人,曾祖秀,祖珍,父让,皆为本州军校。
据《北梦琐言》五“中书蕃人事”条,罗亦胡姓,然则罗弘信不独世居胡化之地,且有本出胡族之嫌疑矣。
《新唐书》二二五中《逆臣传·朱泚传》(《旧唐书》二〇〇下《朱泚传》同)云:
朱泚,幽州昌平人,父怀珪事安史二贼。
《旧唐书》一四三《朱滔传》(《新唐书》二一二《藩镇卢龙·朱滔传》同)云:
朱滔,贼泚之弟也。
《新唐书》二一二《藩镇卢龙·朱克融传》(《旧唐书》一八〇《朱克融传》同)云:
朱克融,滔孙也。
《旧唐书》一四三《刘怦传》(《新唐书》二一二《藩镇卢龙·刘怦传》同)云:
刘怦,幽州昌平人也,父贡尝为广边大斗军使,怦即朱滔姑之子。
《新唐书》二一二《藩镇卢龙·李载义传》(《旧唐书》一八〇《李载义传》同)云:
李载义自称恒山愍王之后,性矜**,好与豪杰游,力挽强搏斗,刘济在幽州高其能,引补帐下。
寅恪案:李载义之称承乾后裔,固出依托,即使其真出自承乾,亦与河朔诸汉将同为胡化之汉人也。
《新唐书》二一二《藩镇卢龙·杨志诚传》(《旧唐书》一八〇《杨志诚传》同)云:
〔杨〕志诚者事〔李〕载义为牙将,载义走,因自为都兵马使,〔大和〕八年为下所逐,推部将史元忠总留后。
寅恪案:杨志诚、史元忠之氏族史传不详,无以确言,但俱为胡化之人,则无可疑者。突厥阿史那氏、阿史德氏皆渻作史氏,中亚昭武九姓中有史氏,史宪诚本奚族,亦姓史氏(见前引《两唐书·史宪诚传》),故史元忠殊有源出胡族之嫌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