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原文 > 四 刑律(第1页)

四 刑律(第1页)

四 刑律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太平御览》六三八《刑法部》列杜预《〈〔晋〕律〉序》云:

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

《唐六典》六“刑部郎中员外郎”条云:

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

《新唐书》五六《〈刑法志〉序》云:

唐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

夫汉代律、令区别虽尚有问题,但本书所讨论之时代,则无是纠纷之点,若前《职官》章所论即在职员令、官品令之范围,固不待言也。又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既为南朝历代所因袭,北魏改律,复采用之,辗转嬗蜕,经由(北)齐隋,以至于唐,实为华夏刑律不祧之正统,亦适在本书所讨论之时代,故前《礼仪》章所考辨者大抵与之有关也。兹特以《礼仪》《职官》《刑律》三章先后联缀,凡隋唐制度之三源而与刑律有涉者,读者取前章之文参互观之可也。

又,关于隋唐刑律之渊源,其大体固与礼仪、职官相同,然亦有略异者二端:其第一事即元魏正始以后之刑律虽其所采用者谅止于南朝前期,但律学在江东无甚发展,宋齐时代之律学仍两晋之故物也。梁陈时代之律学亦宋齐之旧贯也。隋唐刑律近承北齐,远祖后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止限于南朝前期,实则南朝后期之律学与其前期无大异同。故谓“自晋氏而后律分南北二支,而南朝之律至陈并于隋,其祀遽斩”(程树德先生《〈后魏律考〉序》所言)者固非,以元魏刑律中已吸收南朝前期因子在内也。但谓隋唐刑律颇采南朝后期之发展,如礼仪之比(见前《礼仪》章),则亦不符事实之言也。其第二事即北魏之初入中原,其议律之臣乃山东士族,颇传汉代之律学,与江左之专守晋律者有所不同,及正始定律,既兼采江左,而其中河西之因子即魏晋文化在凉州之遗留及发展者,特为显著,故元魏之刑律取精用宏,转胜于江左承用之西晋旧律,此点与礼仪、职官诸制度之演变稍异者也。请先证明第一事:

《隋书》二五《刑法志》略云:

晋氏平吴,九州宁一,乃令贾充大明刑宪,内以平章百姓,外以和协万邦(寅恪案:此句指《晋律·诸侯》篇),实曰轻平,称为简易,是以宋齐方驾轥其余轨。梁武初即位时议定律令,得齐时旧郎济阳蔡法度家传律学,云齐武时删定郎王植之集注张〔斐〕、杜〔预〕旧《〔晋〕律》,合为一书,凡一千五百三十条,事未施行,其文殆灭,法度能言之。于是以为兼尚书删定郎,使损益植之旧本,以为梁律。天监元年八月乃下诏曰:“律令不一,实难去弊,杀伤有法,昏墨有刑,此盖常科,易为条例,前王之律,后王之令(寅恪案:此语见《史记》一二三、《汉书》六〇《杜周传》,王或当作“主”也),因循创附,良各有以。若游辞费句无取于实录者,宜悉除之,求文指归可适变者,载一家为本,用众家以附,丙丁俱有,则去丁以存丙,若丙丁二事注释不同,则二家兼载。咸使百司议其可不,取其可安,以为标例,宜云:某等如干人同议,以此为长,则定以为梁律(寅恪案:此为当时流行之合本子句方法。见《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庆祝论文集》拙著《支愍度学说考》及前《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八本第二分拙著《读洛阳伽蓝记书后》)。陈氏承梁季丧乱,刑典疏阔,及武帝即位,乃下诏搜举良才,删改科令,于是稍求得梁时明法吏,令与尚书删定郎范泉参定律令,制律三十卷。其制唯重清议禁锢之科,其获贼帅及士人恶逆免死付治,听将妻入役,不为年数,又存赎罪之律,复父母缘坐之刑,自余篇目条纲轻重繁简一治用梁法。

《隋书》六六《裴政传》(《北史》七七《裴政传》同)略云:

诏与苏威等修定律令,政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同撰著者十有余人,凡疑滞不通,皆取决于政。(前文已引)

据此,南朝前期之宋齐二代既承用《晋律》,其后期之《梁律》复基于王植之之集注张斐、杜预《晋律》,而《陈律》又几全同于《梁律》,则南朝前后期刑律之变迁甚少。北魏正始制定律令,南士刘芳为主议之人,芳之入北在刘宋之世,则其所采自南朝者虽应在梁以前,但实与梁以后者无大差异可知。北魏、北齐之律辗转传授经隋至唐,是南支之律并不与陈亡而俱斩也。又裴政本以江陵梁俘入仕北朝,史言其定《隋律》时下采及梁代,然则南朝后期之变迁发展当亦可浸入其中,恐止为极少之限度,不足轻重耳。

证明第一事既竟,请及第二事:

《魏书》二《太祖纪》(《北史》一《魏本纪》同)略云:

天兴元年十有一月诏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吏部尚书崔玄伯(宏)总而裁之。(参考《魏书》二四及《北史》二一《崔玄伯传》)

同书四上《世祖纪》(《北史》二《魏本纪》同)云:

同书四下《世祖纪》(《北史》二《魏本纪》同)云:

真君六年三月诏诸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

正平元年六月诏曰:“夫刑纲太密,犯者更众,朕甚愍之,有司其案律令,务求厥中,自余有不便于民者,依比增损。”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参考《魏书》五四、《北史》三四《游雅传》及《魏书》五二、《北史》三四《胡方回传》)

《魏书》四八《高允传》(《北史》三一《高允传》同)略云:

〔允〕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世祖〕又诏允与侍郎公孙质、李虚、胡方回共定律令。初真君中以狱讼留滞,始令中书以经义断诸疑事。允据律评刑三十余载,内外称平。允所制诗赋、诔颂、箴论、表赞、《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议何郑膏肓事》凡百余篇,别有集行于世。

寅恪案:此北魏孝文太和以前即北魏侵入中原未久时间议定刑律之极简纪述也。即就此极简纪述中其议定刑律诸人之家世、学术、乡里环境可以注意而略论之者,首为崔宏、浩父子,此二人乃北魏汉人士族代表及中原学术中心也。其家世所传留者实汉及魏晋之旧物。《史记》一〇《文帝纪》十三年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条索隐引崔浩《〈汉律〉序》云:

文帝除肉刑,而宫不易。

及同书八四《杨震传》附杨赐传载赐以世非法家,固辞廷尉之职。又《南齐书》二八《崔祖思传》(《南史》四七《崔祖思传》略同)略云:

上(齐高帝)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曰:“宪律之重由来尚矣,实宜清置廷尉,茂简三官。汉来治律子孙并世其业,聚徒讲授至数百人,故张于二氏絜誉文宣之世,陈郭两族流称武明之朝,决狱无宪,庆昌枝裔,槐衮相袭,蝉紫传辉。今廷尉律生乃令史门户,族非咸弘,庭缺于训,刑之不措,抑此之由。如详择笃厚之士,使习律令,试简有征,擢为廷尉僚属,苟官世其家,而不美其绩,鲜矣。若刘累传守其业,庖人不乏龙肝之馔,断可知矣。”

《后汉书》九二《钟皓传》略云:

钟皓,颖川长社人也。为郡著姓,世善刑律,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皓孙繇。

章怀《注》引《海内先贤传》曰:“繇,主簿迪之子也。”

《三国志·魏志》一三《钟繇传》注引《先贤行状》略云:

钟皓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二子:迪、敷。繇则迪之孙。

同书同卷《钟繇传》略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