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粮食安全战略 > 第一节 粮源之争 产业链安全之战的缩影(第3页)

第一节 粮源之争 产业链安全之战的缩影(第3页)

但美方的这些所谓反制措施只是对中国大豆压榨业浮在水面上的影响而已。2004年这次“大豆危机”真正的危害在于,它致使中国许多油脂加工企业处于万劫不复的困境。除要承担美方的各项“制裁”外,雪上加霜的是,危机期间恰逢国家正在进行银行业改革,中小型民营豆企贷款困难,绝大多数企业无力继续经营,在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而在此时,虎视眈眈的国际四大粮商——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所谓的ABCD)借机大举低价介入对这些企业的并购,一年之后,原来由一千多个内资油脂加工企业组成的“中国大豆军团”转眼间灰飞烟灭,仅仅剩下今日的九十多家——其中64家由外资控制,外资大豆压榨产量也从占全国产量的18%,一下子飞跃到85%!

这就是悲催的中国“大豆危机”。

人所不知的是,在这场中国的危机中,得益最大的并不是那ABCD四大粮商,而是原本低调潜行于中国油脂市场的嘉里公司的兄弟企业——益海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3年到2005年的短短两三年期间,益海收购了中国国内不下10家中型榨油厂,相继在烟台、秦皇岛、周口、连云港、福州、武汉、泉州、昌吉等二、三线城市建立了粮油生产基地。2006年上市的丰益国际的公告中,对此有过这样一段描述,“益海虽然进入中国市场较晚,但其发展、布局非常之快,从2002年开始,益海通过新建、收购老国有企业、设备改造等方式在两三年内迅速扩张,在防城港、连云港等地已合资建立了十多家生产厂家和二十多家销售公司,在合并时(指2007年6月)总投资近5亿美元,拥有七百五十多万吨的大豆、花生、棉籽、菜籽的加工能力,年可生产各类大豆油两百多万吨、花生油十六多万吨、菜籽油二十多万吨、棕榈油六十多万吨。在中国市场控股或参股的知名食用油品牌包括‘口福’、‘鲁花’、‘丰苑’、‘四海’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益海大豆’日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了16%”,益海一举成为中国油脂生产领域的龙头企业。

益海与嘉里粮油虽同为粮油企业,但在中国内地的业务拓展布局正面竞争很少,互补性很强。在产品的定位上,益海以口福品牌以及为家乐福等大型卖场贴牌等低端产品为主,主要以价格策略占领小包装食用油低端市场,嘉里粮油则以金龙鱼引导中高端产品线,以鲤鱼及部分区域品牌占领低端市场,而胡姬花则在部分地区以花生油稳坐高端市场,产品的定位上双方体现了高端与低端的有机组合;在生产企业地理布局方面,益海11个生产基地位于安徽芜湖、河南周口、河北秦皇岛、四川广汉等二、三线城市,而嘉里粮油的8大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天津、上海、深圳等航运方便、消费水平高的国内一、二线城市,二者交叉覆盖不同市场;在产业链上,益海侧重于产业链中游,嘉里粮油则聚焦产业链的下游。

通过益海与嘉里粮油,郭氏家族已在国内粮油市场形成了高、中、低端产品,覆盖一、二、三线城市的全方位布局。

产业链中、下游通吃,益海嘉里在中国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做到了!

但这远不是故事的全部。

(三)打通上游,靠向中国出口油脂原料赢取最大利润很少有人会想到,益海嘉里在中国油脂市场凶猛拼杀,挣到的只是1。5%到4%的利润率。

事实确实如此。中国油脂市场刀光剑影,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挣到垄断利润断乎难矣。

但这正是包括益海嘉里在内的国际粮企们所期待的:把利润打得极低,逼迫中国企业退出竞争!

因为它们不怕。它们在海外握有大豆、握有棕榈油的原料,钱可以在原料这头挣到!

上、中、下游的跨境布局,使“益海嘉里”们有足够的空间利用各国不同的税法进行避税。合并了益海嘉里在新加坡上市的丰益国际披露,其海外种植企业的利润率高达约24%,远远高于其在中国终端市场的1。5%~4%。

这正是益海嘉里在中国油脂市场上、中、下游的完美布局和攻城略地所带来的“产业链”——“价值链”收益。

我们来看丰益国际是如何接通这上中下游、通吃中国油脂市场收益的。

益海与嘉里粮油在中下游的全方位布局迅速增加了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为此,在布局中国粮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企业加快了在产业链前端棕榈油种植与生产环节的开拓。

丰益控股成立当年,便收购了印尼7100亩土地,建立油棕种植园。

2006年,丰益控股旗下丰益国际联手ADM花费580万美元,一举并购5家印度尼西亚种植公司,其种植土地储备因此增加了8。5万公顷。之后通过一系列并购,丰益控股种植园面积迅速增加,截至2008年底,丰益控股已将油棕的种植面积提高到22。33万公顷,其中在印尼拥有16。08万公顷,在马来西亚拥有6。25万公顷。此外,通过Plasma计划,在印尼管理3。39万公顷土地。

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油棕种植面积分别达到7。7万、2。57万公顷,总计超过10万公顷;到2005年底,PPB油棕总共拥有约36。32万公顷土地储备,其中约8万公顷位于马来西亚,28。32万公顷位于印尼,增加了近3倍之多。

在增加油棕种植园面积的同时,郭氏家族也加大了棕榈油产能的扩张。自1995年丰益控股建立第一家棕榈油压榨工厂起,之后便在棕油研磨、压榨、精炼等生产环节不断扩张,产能得以迅速提升。2006年,丰益国际将郭氏家族系内公司——马来西亚主要的棕榈油及棕榈仁油精炼商与出口商——PPB集团旗下的PGEO公司(简称PGEO)收归囊中。并购公告显示,2006年,该公司35%的产品销往中国。通过一系列并购、重组,到2008年,丰益国际加工的棕榈原油达到150。52万吨,比上年提高了26%,棕仁加工达到了35。03万吨,比上年增长了25%。2007年,丰益国际的棕榈油和月桂油贸易从2006年的790万吨上升到1340万吨,而2007年销往中国的棕榈油达到400万吨以上。而中国粮油信息中心的信息显示:2007年中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超过600万吨。此外,公开行业数据显示,益海嘉里占据了中国棕榈油市场约70%的份额。

也就是说,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布局,郭氏家族得以将其在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油料作物种植的优势与中国广阔的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一条完整的价值链,实现了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但事情远非仅仅如此。

(四)借原料优势,全面分享中国油脂产业成长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谁,都能够轻易感受到金龙鱼与福临门缠斗时的烽火硝烟,有时我们还能听闻到福临门略胜一筹的消息。

事实上,在益海嘉里等外资粮油企业在华业务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国内舆论对其在中国垄断布局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就不绝于耳,而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内资粮油企业的发展。2008年9月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扶持民族大豆加工企业,引导内资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加工量2000吨日以上,产、加、销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集团);而对外资进行了限制。《意见》提出,外商兼并、重组国内油脂加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及外商投资产业政策办理。因此,尽管金龙鱼和它的姐妹品牌仍然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中粮、中储粮等的强力介入,国有食用油品牌越来越响亮,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金龙鱼等的市场不断趋于稳定甚至开始有所萎缩。

不会,它也不必。

因为在中粮和它的福临门里,郭氏家族以丰益国际的名义,同样收获着巨大的利润。它向福临门高价供应着棕榈油,且占有中粮诸多油脂加工企业实实在在的股份。

故事是这样的。

自中粮1992年另立山头自创品牌以来,中粮与ADM、丰益控股就开始了全面的合作。1992年,三者合资的北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在天津建成,此后十余年间,位于江苏张家港的东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山东的黄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广东增城的东洲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等相继投产,主要产品包括福临门系列食用油、“四海牌”

豆粕等。2000年11月,中粮、ADM、丰益控股三家又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福临门牌小包装油的统一销售和推广。

在这些合资项目中,中粮显然吸取了在与嘉里合作中失败的教训,牢牢掌握了控股权,不过丰益控股也持有数量不少的股权。在中粮另外两家合营企业莱阳鲁花及山东鲁花浓香当中,中粮持有24%的权益,丰益控股则透过香港嘉银(莱阳)有限公司在此两公司持有25%的权益,合营企业旗下的鲁花目前是中国花生油领域的第一品牌。

既然是你死我活的敌手,中粮如何又引狼入室,不惜与郭氏家族乃至ADM合资建厂,甚至将自己核心品牌福临门、鲁花等拿出来与对手分享收益呢?

关键在于原料掌握在人家手里!

中粮之所以选择ADM为合作伙伴,是因为ADM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及贸易商之一;选择丰益国际进行合作,是因为丰益背靠马来西亚、印尼的棕榈油生产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榈油的种植、压榨和销售环节,是全球最主要的棕榈油供应商。中粮国际曾在公告中坦言,“本公司的合营公司安排,令本公司受惠于合营伙伴(ADM和丰益控股)在油籽加工业的丰富经验及良好信誉、原料购买和供应实力以及先进技术及管理专才,有助提升本公司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说得很明白,要想让人家保证你的原料供应,你就得把人家拉进来,一起来“赚钱”。

也就是说,在益海、嘉里粮油布局中国食用油市场的同时,郭氏家族通过丰益控股参股中粮系旗下油脂企业,以及向中粮等供应原料,已经最大限度地分享着中国食用油行业成长。

益海嘉里在自己的官网上如此宣传:益海嘉里是领先的农产品和食品公司,在中国经营业务已经超过20年。

“我们以极具竞争力的成本将油籽、谷物、食用油、棕榈油和月桂酸油加工成多种高品质的食品、饲料原料和油脂化学品。我们的产品包括食用油、饲料粕、大米、面粉、麸皮、谷物、特种油脂、油脂化学品和大豆浓缩蛋白。我们在43个战略地理位置拥有170个以上大型综合加工厂,并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分销网络,我们能更有成本效益地分销产品,并能在最短时间内上市。”

“垂直一体化”,这个益海嘉里引以自豪的业务模式,使郭氏家族在中国油脂市场上上、中、下游产业链环环相扣,构筑了一条完美的价值链。

这条价值链保证了郭氏家族能够将从原料到加工,再到营销等所有环节的利润尽揽入袋。而其最微妙处,乃是在以低利润目标下做大中国食用油规模、拼抢其中下游市场份额、占尽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坐享原料供应的超级利润!如此精炒的产业链、价值链安排,岂是一个号称“侨资”的企业、口口声声中国是其“祖国”的丰益国际所为?也许它自己想努力忘却自己是在新加坡上市的企业、超额利润只是流向它的外国投资者(主要是它的郭氏家族)的真相而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