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甚至被叫做零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它的近范围是在约0。15米内,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致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以及气息;它的远范围是0。15~0。44米,在此距离内,人们可以挽臂执手或者促膝谈心,通过一定程度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距离主要出现在最亲密的人之间。在同性间,常常仅限于贴心朋友;在异性间,仅限于夫妻与恋人。
◎个人距离
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已不多。其近范围在0。46~0。76米之间,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其远范围在0。76~1。22米。所有朋友与熟人都可以自由进入该距离。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一般在1~3。5米之间。其中1~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入密码,为了保护客户的机密,银行要求其他客户必须站在“一米线”之外。2~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商务会谈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相互之间除了语言交流,适当的目光接触也是不可少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因为这个景别的视觉效果是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有两米左右。
◎公众距离
公共距离是大学教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的距离,参加群众集会的政治家与群众的距离,音乐会上歌唱家与听众的距离,也就是安全条例所规定的距离。
它的范围一般在3。7~7。6米,最远范围在10米以外。这是一个基本上能够容纳所有人的“门户开放”空间。在此空间内,人们是可以相互之间不发生任何联系的,甚至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此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和他们交往。
以上的四种状态只是大致的划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把握人际距离的准则会有所差异,但基本规律是相同的。例如,熟人要比生人靠得近,性格外向的要比内向的人靠得近,女人之间比男人之间靠得近,等等。
如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微笑是社交的通行证、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马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最有魅力的微笑,不是咧开嘴,露出8颗牙就行了,最关键的是连眼睛放出愉悦光彩的那种迷人的笑!
◎最理想的微笑
练习:对着镜子,咬住一根筷子,露出上排牙齿,你可以用双手按住两颊肌肉,调整嘴角上扬的角度,直到你认为是最好的位置为止。然后把筷子拿掉,这就是你最理想的微笑表情。看着镜子,记住这个表情。
◎眉开眼笑
俗话说:“笑口常开,财源滚滚来”,“相由心生”等。经常微笑的人的面相与神态给人温暖、幸福、宽容、吉祥的感觉,会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
练习:用手遮住自己的鼻子和嘴,只露出眼睛,练习让自己的眼睛笑起来。
这时眼角是微微上提的,眉头也一定是舒展的,就是我们说的眉开眼笑。
◎嘴角上翘
嘴角上翘表示:喜、乐、欢怡、满足。嘴角下垂表示:哀、怒、讨厌、生气等,应尽量避免。微笑的基本要领:摆出“一”字的口型,用力抬高嘴角两端,下唇迅速与上唇并拢到不要露齿的程度。
练习:上扬嘴角10秒钟后,恢复原状,隔3秒再次上扬,如此重复3次。
在嘴角上扬时,还可以仰头,保持头颈肌肉的紧张和伸展,有利于颈部皮肤更加紧致和富有弹性。
6。付出就想要回报(跷跷板定律)融洽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受到恩惠时,我们就感到有义务回报。同样,当我们向他人付出时,也渴望得到他人的回报对方。这是友谊长青的前提条件。
互惠互利才能皆大欢喜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提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人踩跷跷板一样,和谐相处就要保持双方支出的平衡和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对等,那么就会像跷跷板一样失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跷跷板”定律。
跷跷板定律又叫互惠互利原则,只有互惠互利才能皆大欢喜。助人为乐才能有人乐于助你;帮助、给予、关心等都是相互的过程,主动一点,就可以压住你人际交往的跷跷板。
而在现实生活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反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为了证实这一点,社会心理学家西阿弟尼等人曾做过一项实验,他将几个助手安排为被说服者,在请来一些实验者来说服他的助手们。其中,被说服者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装接受说服者的观点,另一类是假装不接受其观点。说服者也被分为两组,一组要求尽力去说服指定说服者,另一组作为旁观者。
测试完毕,西阿弟尼让实验对象说出他的几个助手谁更聪明。结果显示,当说服者成功说服对方后,他就评价助手很聪明,而观察者则不认同。相反,如果说服者说服对方失败后,他就评价助手不聪明,而观察者同样持相反意见。
我们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人际交往也一样。之所以产生矛盾与摩擦,其中就与某方面的利益受损有关。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无偿地付出。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
【成功案例】
乔治是一位精明的商人,他的处事原则就是:凡事一定要精打细算,绝对不能浪费任何资源;绝不放弃任何机会,要让自己随时保持优势状态;无论大事小情决不让别人抢先一步!为此,他甚至运用了一些卑劣的手腕,把许多同行人士踩在脚下,从而使自己成为商界的宠儿。
然而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乔治生活上的满足,他并不快乐,相反越来越郁闷,笑容越来越少,总觉得生活中好像少了点什么。他的症状发展到最后,形成了轻微的抑郁症。
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心理治疗师。治疗师了解到他的情况之后,只是在他的处方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每天去帮助一个身边的人。”
一个月之后来这里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