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某个人现在很贫穷,不一定证明他日后就不能富贵。
反之,某个人现在很风光,不一定证明他以后就不会窘迫。关键在于要学会识人。
我们不要被肤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避免以貌取人。
◎修炼自我
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刻板效应的作用、特点是不相同的,文化水平高、思维方式好、有正确世界观的人,其刻板印象是不“刻板”的,是可以改变的。要纠正刻板效应的消极作用,关键是要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如何消除他人对你的偏见
你对别人有偏见,同样,别人也会对你产生偏见。当别人对自己存有偏见时,要用豁达的心态去对待。假如斤斤计较,甚至以牙还牙,就不利于消除偏见。
那么,误解如何消除呢?
◎心胸坦然
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发生误会后,不妨坦然处之。
如果感到自己受了莫大冤屈而气急败坏地四处辩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有可能让人家看笑话。
◎气量要大
不要怨恨误解自己的人。如果意气用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很可能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应该看到,在多数情况下,误会的双方可能早已有某种隔阂,只是这种隔阂平时你没有注意。误解发生后,需要你做一些“修补”工作。
◎分析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己的言行,例如,说话的语气、站姿、坐姿等,都会影响对方对你的感知。
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误会产生后,应头脑冷静,客观地分析误会产生的根源,检讨自己的言行。如果责任在自己,不妨“有则改之”。
◎对症下药
原因找到后,你可以试着与对你产生偏见的人平心静气地谈一谈,也可以转托其他人做解释。这样,误会就会很快消除。
5。为什么我们总说距离产生美(刺猬法则)人与人在交往时,都要留出自己能够把握的独立空间。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一定要控制好与对方的距离,不可过远,也不可过近。这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
“刺猬效应”与人际距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对方扎着。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刺猬效应”。它反映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即与人交往时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一句经典的话语,如果人人都不知道,也不说,那么它就不会被称做经典;如果被人们用得太多、太频繁,就会成为一句俗语。关系很好的两个人,如果不经常来往,会渐渐地淡忘对方;如果走得太近、太亲密,又会出现隔阂……世间诸多现象都向人们反映出这样的道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保持“适度距离”,这样才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也更易向他人施加影响。
为此,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大学中选择了一间阅览室,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实验整整重复了80次,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一个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他们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表明,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这个自我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产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觉,甚至开始恼怒。
生活中,人们时常提倡“与人相处要走近点,这样才能搞好关系”。但是距离的走近,并不等于心灵的走近,距离越近,彼此越容易出现摩擦,越是天天泡在一起,越容易厌倦对方。
【借鉴案例】
小兰和盈盈是很好的朋友,两个人形影不离,小兰做什么事都会带上盈盈。
时间久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兰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盈盈,总觉得她很爱黏人,而且很不讲理。同样,盈盈也越来越讨厌小兰,总觉得她太霸道。
这天,盈盈与老板吵架被炒了鱿鱼,她很不开心,于是想出去旅游散散心,但是又没有找到合适的伴儿,便打电话给小兰说:“你陪我去旅游好不好?”
小兰以周末回家为由拒绝了盈盈。挂了电话,小兰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拒绝盈盈的请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情形,同学、同事甚至是一起生活的夫妻,由于不能沟通,结果形同路人;而有些朋友相隔万里,也许终生不能相见,但是喜怒哀乐,休戚荣辱,息息相通。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远近,不在于空间距离的长短,而是指人和人心理上的距离,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融洽程度。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注意人与人之间的适度距离,太近不好,太远也不可,二者倾向于任何一方都会产生极端的结果。而小兰与盈盈之间就是因为距离太近,从而产生了对彼此的厌倦。
不同场合,人与人之间的合适距离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把握好距离的尺度,要保持适当的、微妙的距离,既要保持相互了解,又要做到相敬如宾。那么与人相处最适当的距离是什么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