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因为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也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主人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
鸟笼效应为什么会存在呢?心理学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买一只鸟比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即使没有人来问,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释,鸟笼效应也会造成人的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主动去买来一只鸟与笼子相配套。
【故事背后】
小张家的马桶坏了,为了追赶时髦,他买了一个新潮的电脑控制抽水马桶。
马桶安装好后,看着新潮的马桶,再看看卫生间破旧的瓷砖,小张心里开始不舒服起来。于是,接下来把破瓷砖掀开换上了高档次的。瓷砖档次上去了,淋浴房不能随随便便吧,洗脸池得与酒店媲美吧,水龙头怎么着也不能太次吧。
搞定卫生间只是一个开始,麻烦接踵而至——如此有品质的卫生间,其他地方怎么能破破烂烂的呢?于是,房间的一切推倒重来,开支也开始节节上涨。
事情开始没完没了。而事情的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抽水马桶。
先在自己的心头挂上这么一只鸟笼,然后,因为要与之匹配,我们不断地往里填东西,直到有一天,筋疲力尽,大叹不值。
此类现象在生活中真可谓比比皆是。每个人心上都挂着笼子或者张开口袋,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东西,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想想我们的衣橱,有多少是因为一件配饰、一件样式独特的裙子或一双颜色别致的裙子而后期添置的?因为旧鸟笼还没填满,新买来的又变成了新鸟笼。
因此,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例如,一位大学讲师,评了副教授后就想评正教授,如果那些资历比自己低的人评上教授,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殊不知自己的副教授职称同样令不少人羡慕。还有的人为金钱而烦恼,有了10万想20万,有了20万想30万……都是烦恼。
什么样的人容易自寻烦恼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比尔·利特尔经过研究认为:一个人若有以下八种心理或做法,必定会促使其自寻烦恼、无事生非: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把某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统统归因于自己。
容易幻想,做不可能实现的梦。
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只关注消极面。
当问题出现时不去解决,而任由问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下去。
以殉难者自居。例如,一位母亲过度地承担家务劳动,就会对自己说:“我不过是个仆人而已。为这个家做了这么多,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心疼我。”
“我早就知道会如此”综合征。如果你预料到有什么坏事会出现,它们多半是会兑现的。
制造隔阂,绝不去赞扬别人,确实做到不使用任何鼓励之辞;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做。
蠢人的黄金定律。嫌弃自己,并把其他人都看得不值。
那么,如何才能淡化和化解烦恼呢?
◎作比较
例如,一场重大车祸发生后,死伤者皆为不幸。但相互比较而言,未伤者受惊,轻伤者轻痛,重伤者重痛,死亡者惨痛,由前往后比,虽是不幸,但又是大幸;从后往前比,则是不幸中的大不幸。
◎承认现实
勇于承认现实,坦然面对现实,对任何既成事实的过失以及灾祸,不必为之过多地后悔和烦恼,也不必因此而不休地责备自己或他人,因为过多的悔恨只会徒增烦恼。
◎换位思考
置身于烦恼之中的人,往往执著于一点,甚至钻“牛角尖”,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这时,把自己当做旁观者,自己劝解自己,往往可以起到指点迷津、淡化烦恼的作用。
◎从时间的角度思考
遇到烦恼之事,不妨试想一下,三天后,一星期后甚至一个月后,谁还会把这件事当回事?
转移注意力,防止自寻烦恼
另外,遇到烦恼之事,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避免烦扰侵袭。
◎情绪转移
人们在闲来无事时最容易自寻烦恼,此时,可以通过看电影、参加体育或社交活动等方法转移注意力,以避免自寻烦恼。
◎一读解千愁
在书的世界遨游时,一切忧愁悲伤皆可付诸脑后,烟消云散。读书可以使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惧压力。
◎眺望夜景
在一个夜晚伫立高楼之上,眺望远近的美丽景致,你由高望下,所见之物似乎都在缩小,这时,还有什么事好计较的?此外,观看日出、海景等大自然的景观,视野大一些,也会使你的心胸开阔,了却烦恼。
5。心平气和是最好的“武器”(武器效应)很多人都会在生气时乱发脾气骂人、摔东西,而且还无法控制自己。身边的任何东西都随时能够成为自己的侵犯对象。其实,恰恰是这些被摔的物品使你的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你的暴力。
“武器”强化你的暴力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