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人物传记 > 05(第4页)

05(第4页)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译文】

先生说:“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就像道教、佛教的学说了。”

【原文】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译文】

先生说:“至善,就是天性。天性原本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称为至善。达到至善,就是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原文】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①”

先生曰:“大略亦是。”

【注释】

①《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问盖解释之也。

【译文】

有人问:“知道至善是人的天性,天性在本心之中,本心是至善存留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像从前那样慌乱地向外寻求,心志也就能够安定了。心志安定就不困扰,于是就得安宁,内心静谧安宁就不妄动,于是就能安稳,安稳就能一心一意在至善上寻求。千思万想,务必寻得这种至善,这样就能思考而得到至善了。这样讲正确吗?”

先生说:“大体上是这样的。”

【原文】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①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生出来。”

【注释】

①程颢语,见《二程全书》卷二。

【译文】

有人问:“程颢先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为何墨子的兼爱之说,反而不能被称为仁?”

先生说:“这也很难讲清楚,必须由各位自己体会认知才能明白。仁是万物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遍布身边,无处不在,然而它的萌生变化,也只是逐渐出现的,所以说是生生不息。譬如,从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一阳’先产生,然后逐步发展到‘六阳’,如果没有‘一阳’的产生,怎么会有‘六阳’呢?阴也是一样的。正因为有这种渐次的步骤,所以就有个开端。正由于有这个开端,所以能够生发。正因为有了生发,所以才有不息不止。譬如说树木,开始抽出嫩芽的时候,就是树的生长开端。抽芽然后长出树干,长出树干然后长出枝叶,最后才是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抽芽,怎么会有树干和枝叶呢?能够抽出嫩芽,一定是下面有树根在,有根才能存活,没有根就死了,没有根又怎能抽芽呢?父子兄弟的爱,就是人心的生长开端,就像树木抽芽,从这里开始仁民,开始爱物,就是生出了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没有区别,是将自己家的父子兄弟同路人一样看待,这就失去了发端。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树根,也就不是生生不息,怎么能称之为仁?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仁却是从孝悌之心里面生发出来的。”

【原文】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译文】

有人问:“李延平先生说,‘合乎天理而没有私心’。合乎天理和没有私心,怎么区别?”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没能合乎天理,就是私心。如果通过分析人心和天理来论述这件事,恐怕也不恰当。”

那人又问:“佛教对于世间一切情欲私心都不沾染,似乎没有私心。但是对外抛弃人伦,却似乎也不合乎天理。”

先生说:“佛家和世人都是一回事,都只是要成就自己的私心。”

以上由门人陆澄记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