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人物传记 > 05(第3页)

05(第3页)

先生说:“心外无物。比如,我心中生发出孝敬亲人的念头,那么,孝敬亲人就是一件事物。”

【原文】

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①的工夫。”

【注释】

①《孟子·公孙丑》篇云:“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袭,掩取也。言行事偶合于义,便掩袭于外而得之也。

【译文】

先生说:“现在学习我所说的‘格物’之学的人,大多只停留在口头上。更何况那些喜欢空谈学问的人,能不这样吗?天理私欲,精妙细微之处必须时刻用力省察克制,方能逐渐有所发现。现在说话的时候,虽然只是在讲求天理,不知道心里倏忽之间,已经产生了多少私欲。有偷偷萌发而无法查知的私欲,即使能够用力省察,尚且不容易被发现,何况只是高谈阔论,能全部查知吗?如今只管讲求天理,却放在一边不遵循着做;讲求私欲,却放在一边不去摒除,怎么会是格物致知之学呢?后世的学问,即使到了极致,也只能做一种‘一时正义’的功夫而已。”

【原文】

问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

【译文】

有人向先生请教格物。

先生说:“格,就是正。纠正那些不正的,让它们归于正道。”

【原文】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译文】

有人问:“‘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只存在于我的心中,原本不在心外,而后确定志向。”

先生说:“对。”

【原文】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①,是动静皆有事。”

【注释】

①语见《孟子·公孙丑》篇。

【译文】

有人问:“格物是要在动的时候下功夫吗?”

先生说:“格物不分动静,静也是物。孟子所说的‘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是动和静的时候都要与事物相处的意思。”

【原文】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译文】

先生说:“做功夫的难处,都在格物致知上。这就是如何诚意的问题了。意诚,心自然中正,身自然修养。然而中正内心、修养自身的功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养自身在情感已发时进行,中正内心是在情感未发时进行。心正则是中,身修则是和。”

【原文】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译文】

先生说:“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的具体展开而已,即使‘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自己心中的德性,也就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假使有一事一物不在其中,就是我的仁还有不完备之处。”

【原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