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叶圣陶自传 > 02(第4页)

02(第4页)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译文】

先生说:“人生最大的毛病,是一个‘傲’字。身为子女而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人臣而傲慢,必然不忠诚;身为父母而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而傲慢,必然不守信。因此,象与丹朱都没出息,也只因一个‘傲’字而了结了自己的一生。各位要经常领会这一点。人心原本就是天然的理,天然的理精明纯净,没有纤毫污染,只是有一个‘无我’罢了。胸中千万不可‘有我’,‘有我’就是傲慢。古代圣贤的诸多优点,也只是‘无我’罢了。‘无我’自然会谦谨。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泉。”

【原文】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①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难捉摸。”

先生曰:“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②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注释】

①《论语·八佾》篇云:“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于天下也,其如示诸似乎。’指其掌。”

②《易·系辞传》语。

【译文】

先生又说:“这个道是最简单易行的,也是最精细微妙的。孔夫子说:‘其如示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见呢?但是,当问他手掌上有多少条纹理,他就不知道了。即如同我说的‘良知’二字,一讲就能明白,谁不知道呢?若要他真正理解良知,谁又能理解呢?”

因而有人问:“这个良知只怕是无方位、无形体,所以令人难以捉摸。”

先生说:“良知也就是《易经》,‘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由此可知,这个良知岂能捉摸得到?把良知理解透彻了,也就成为圣人了。”

【原文】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①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注释】

①《论语·先进》篇云:“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于无言无所不说。’”

【译文】

有人问:“孔子说:‘颜回并非有助于我的人。’圣人果真希望弟子帮助自己吗?”

先生说:“这也是实话。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圣人的言论,原本很周全,发问的人胸中堆积疑虑,圣人被他一问,也就发挥得更加畅快神妙。然而,像颜回那样闻一知十、胸中明白的人,又如何能发问呢?因此圣人只好寂然不动,无任何发挥,因此说‘非助’。”

【原文】

邹谦之尝语德洪曰:“舒国裳曾持一张纸,请先生写‘拱把之桐梓’一章①。先生悬笔为书,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顾而笑曰:‘国裳读书,中过状元来,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还须诵此以求警。’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

【注释】

①《孟子·告子》篇。其文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译文】

邹谦之曾对钱德洪这样说:“舒国裳曾经拿一张纸请先生书写《孟子》‘拱把之桐梓’一章。先生提笔写道:‘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回过头笑着说:‘国裳读书中过状元,他难道是真的不知道该修身吗?但他仍是要背诵这一章来警醒自己。’其时,在座的诸位朋友无不感到敬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