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和粒子物理年表
科学很少是线性发展的。有时,我们创造的理论验证了几年前我们偶然做出的预测,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目前我们具有优势,可以以拼图的方式把故事拼在一起,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损害历史的准确性。
在本书中,为了使复杂的话题更简单,我把重点放在讲故事上。为此我不得不偶尔违背时间顺序。在这里,为了更真实,我列了一个更精确的年表。
1618年笛卡尔提出光是实空中的波。
1672年牛顿提出光由微粒构成。
1801年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表明光由波构成。
1846年法拉第推测光是一种电磁波。
1861年麦克斯韦证明法拉第是对的。
1897年J。J。汤姆孙发现电子。
1899年卢瑟福发现放射性由粒子构成。
1900年普朗克发明光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证明物质由原子构成。证明光由光子构成。发表了狭义相对论。为生日买了蛋糕。
1908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1912年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但没有告诉任何人。
1913年玻尔发现原子壳层中的电子能是量子化的。
1915年诺特提出诺特定理。女性力量崛起。
1916年爱因斯坦重新发现广义相对论,人们对此了解到更多。
191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
1922年施特恩-格拉赫实验进行。不合理。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波粒二象性。
1926年薛定谔写下波动方程。
1927年泡利采纳薛定谔方程,并加入“自旋”。
1927年海森堡发现不确定性原理。
1927年乔治·汤姆孙表示电子可以像波一样衍射。
1927年德布罗意提出导波诠释。
1928年狄拉克提出量子场论。
1930年海森堡概括了哥本哈根诠释。爱因斯坦不高兴。
1930年泡利提出中微子的存在。
1932年冯·诺依曼试图找出波函数坍缩的源头,一无所获。
1932年卡尔·安德森发现正电子。
1933年费曼提出弱场。
1935年薛定谔提出我们杀死了/没杀死一只猫。
1935年汤川秀树提出用强核力解释原子核的稳定性。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一种佯谬(EPR佯谬)。
1936年μ子被发现。
1939年蝙蝠侠这一形象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