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兴衰三百年是哪年写作的 > 郑和下西洋(第4页)

郑和下西洋(第4页)

(85)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序》。

(86)《殊域周咨录》卷八,《暹罗》。

(87)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88)张燮:《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

(89)《皇明四夷考序》。

(90)《明史》卷三〇四。卷一六九《胡濙传》亦云:“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

(91)《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

(92)《明成祖实录》卷二〇上:“元年(1403)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卷二七:“二年(1404)正月壬戌命京卫造海船五十艘。”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卷四三:“三年(1405)六月命浙江等都司造海舟千一百八十艘。”有一部分海船是由海运船(由海道运粮之船)改造,卷七一:“五年(1407)九月乙卯命都指挥汪浩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备使西洋诸国。”十一月丁已“命浙江、湖广、江西改造海运船十六艘”。卷七六:“六年(1408)二月命浙江、金乡等卫改造海运船三十三艘。”卷九七:“七年(1409)十月壬戌命江西、湖广、浙江及苏州等府卫造海船三十五艘。”卷九九:“七年(1409)十二月丁未命扬州等卫造海船五艘。”卷一二〇:“九年(1411)十月辛丑命浙江、临山、观海、定海、宁波、昌国等卫造海船四十八艘。”

(93)《明成祖实录》卷七五:“六年(1408)正月丁卯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艘。”卷二一五:“十七年(1419)八月己卯造宝船四十一艘。”

(94)《明成祖实录》卷二二八。

(95)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宝船厂条。

(96)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宝船厂条。

(97)祝允明:《前闻记》(沈节甫:《纪录汇编》本卷二〇二)。

(98)第一次远征军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见《明史·郑和传》;第二次二万七千余人,见费信:《星槎胜览》;第七次二万七千五百五十人,见《前闻记》。

(99)《明宣宗实录》卷六四:“五年(1430)三月己巳平江伯陈瑄言:南京及直隶卫所运粮官军,今年选下西洋及征进交阯,分调北京,通计二万余人。又水军右卫等卫官军,今年选下西洋者亦多。”

(100)例如《明成祖实录》卷一一八:“九年(1411)十月壬辰论锡兰山战功,升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实、何义宗俱为本卫指挥同知。正千户彭以胜、旗手卫正千户林全俱为本卫指挥同知佥事。”卷一六六:“十三年(1415)九月壬寅命兵部录苏门答腊战功。于是水军右卫流官指挥使唐敬、流官指挥佥事王衡、金吾左卫流官指挥使林子宣、龙江左卫流官指挥佥事胡复宽、河卫流官指挥同知哈只皆命世袭。锦衣卫正千户陆通、马贵、张通、刘海俱升流官指挥佥事。”卷一七一:“十三年(1415),升千户徐政、汪海为府军右卫指挥佥事,小旗张通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以使西洋有劳也。”

(101)马欢、郭崇礼,曾三次随使西洋[永乐十年(1412),十九年(1421),宣德五年(1430)],欢撰有纪行书名《瀛涯胜览》,古朴《瀛涯胜览》后序:“崇礼乃杭之仁和人,宗道乃越之会稽人,皆西域天方教,实奇迈之士也。昔太宗皇帝敕令太监郑和统率宝船往西洋诸蕃开读赏劳,而二君善通译蕃语,遂膺斯选,三随(左车右并)辂,跋涉万里。”(据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本》)

(102)西安羊市大清真寺嘉靖二年(1523)《重修清净寺记》:“永乐十一年(1413)四月,太监郑和奉敕差往西域天方国,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国语可佐信使者,乃得本寺掌教哈三焉。”

(103)觉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载《小说月报》第二〇卷一号。

(104)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序》。

(105)字公晓。《星槎胜览序》:“永乐至宣德间,选往西洋,四次随征正使太监郑和等至诸海外。”

(106)钱曾《读书敏求记》:“永乐初敕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宣宗嗣位,复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往海外遍谕诸蕃。时金陵巩珍从事总制之幕往还三年。所至蕃邦二十余处。”

(107)费信所撰有《星槎胜览》二卷。有陆楫《古今说海》本(四卷),沈节甫《纪录汇编》本(一卷),《学海类编》本(四卷),《借月山房汇钞》本(四卷),《百名家书》本(一卷),《格致丛书》本(一卷),《国朝典故》本(二卷),罗以智校本(二卷),广州中山大学覆天一阁本(二卷),《历代小史》本(四卷),《小方壶斋舆地丛书》本;巩珍所撰有《西洋蕃国志》(一卷),见《四库存目》及《读书敏求记》。今未见传本。

(108)见永乐十八年(1420)刊本《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本后题记》。(据冯承钧:《郑和下西洋考序》)

(109)见《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七次远征中第一次、第二次、第七次均参加。

(110)《明史》附见《郑和传》:“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郎瑛《七修类镐》卷一二《三保太监》条:“永乐丁亥(1407)命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伯希和《郑和下西洋考》以为丁亥(五年)乃七年之误。因郑和于五年(1407)十月二日回京,是年所余之日无几也(冯承钧译本,第35页)。

(111)《读书敏求记》,西洋蕃国志条。

(112)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序》,第9页。

(113)《读书敏求记》,西洋蕃国志条;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八,郑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蕃事迹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114)见本书第255页注⑧。

(115)袁嘉谷:《滇绎》卷三,李至刚撰:《昆阳马公墓志铭》。

(116)明初诸将用兵边境,有阉割俘虏幼童之习惯。例如叶盛《水东日记》所记:陈芜交阯人,以永乐丁亥侍太孙于潜邸。《明史·金英传》:“范弘交阯人,初名安。永乐中英国公张辅以交童之美秀者还,选为奄。弘及王瑾、阮安、阮浪等与焉。”王瑾即《水东日记》所记之陈芜。永乐丁亥(1407)张辅定安南,陈芜等盖即此役之俘虏。又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阉幼童条:“正统十四年(1449)麓川之役,靖远伯王骥都督宫聚奏征思机发,擅用阉割之刑,以进御为名,实留自用。为四川卫训导詹英所奏。天顺四年镇守湖广、贵州太监阮让阉割东苗俘获童稚一千五百六十五人,即奏闻,病死者三百二十九人,复买之以足数,仍阉之。”比附上举诸例,则郑和当即洪武十四年(1381)定云南时所俘被阉之幼童。初侍燕王时其年当在十岁以内。靖难兵起时适为三十岁左右之壮年军官。是后七奉使海外,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最后一次出使为宣德五年(1430),不久即老死,则其生卒年约为(1371—1435),存年约六十五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