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兴衰三百年是哪年写作的 > 02(第1页)

02(第1页)

02

(117)《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

(118)袁忠彻:《古今识鉴》卷八。

(119)《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

(120)即今苏门答腊。古名室利佛逝。自904年始迄于宋明,复有三佛齐或佛齐之号。冯承钧译费琅《苏门答腊古国考》,考证极详,可参看。

(121)《诸蕃志》上《三佛齐》条:“土地所产,玳瑁脑子沉速暂香粗熟香香降真丁香檀香蔻豆外,有真珠乳香蔷薇水栀子花腽肭脐没药芦荟阿魏木香苏合油象牙珊瑚树猫儿睛琥珀蕃布蕃剑等,皆大食诸蕃所产,萃于本国。蕃商(指中国商人)与贩用金银瓷器锦绫缬绢糖铁酒米干良姜大黄樟脑等物博易。其国在海中,扼诸蕃舟车往来之咽喉,古用铁链为限,以备他盗,操纵有机,若商舶至则纵之……若商舶过不入,即出船合战,期以必死。故国之舟辐凑焉。”

(122)《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

(123)《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明成祖实录》卷三八永乐三年(1405)正月戊午条:“遣行人谭胜受千户杨信等往旧港(Palembang)招抚逃民梁道明等……”卷四八:“三年(1405)十一月甲寅行人谭胜受等使旧港还。以头目梁道明、郑伯可等来朝,贡马方物,赐道明等袭衣及钞百五十锭,文绮二十表里,绢七十匹。”

(124)《明成祖实录》卷五六。按《明史·三佛齐传》:“五年(1407)郑和自西洋还,遣人招谕之,祖义诈降,潜谋要劫……”据《实录》祖义之入贡在四年(1406)七月,郑和之出发在三年(1405)六月,则招降当在第一次路经旧港时,故即于次年(1406)入贡。要劫则为归途经旧港时事,时为永乐五年(1407)。若招降为七年(1409)事,则四年(1406)之入贡在事实上为不可能。若以祖义之四年(1406)入贡同为谭胜受等所招谕,则梁道明之初次入贡在三年(1405)十一月,与其党郑伯可偕贡,初不及祖义。四年(1406)七月第二次入贡始与祖义使同来,可知系分作两次招谕,谭胜受初无招谕陈祖义之举。《明史》误系郑和招降陈祖义事于永乐五年(1407)即续记要劫被擒事,误。

(125)《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

(126)《明史》卷三〇四,《郑和传》。

(127)《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

(128)伯希和:《郑和下西洋考》第29页:“永乐五年九月癸亥(1407年10月2日)郑和复使西洋。”(《明史》卷六,第3页)注五:钧案伯希和译文解作郑和还。晗案郑和第一次出使归国,《明实录》及《明史》本纪俱作五年(1407)九月壬子,伯希和以为是五年(1407)九月癸亥,未知何据。《明史》本纪明记“郑和还”,伯希和译文不误,冯先生改译为“复使西洋”,亦不知何据。

(129)《明成祖实录》卷七一。

(130)《东西洋考》卷三,旧港条。

(131)《瀛涯胜览》,旧港条。

(132)《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

(133)《明成祖实录》卷七一。

(134)《明成祖实录》卷二六七。

(135)《明宣宗实录》卷五。

(136)《明史》卷三二四,《三佛齐传》。

(137)《明史》卷三二四,《爪哇传》。

(138)《明史》卷三二五,《苏门答腊传》。

(139)《明史》卷三二六,《南巫里传》。

(140)《瀛涯胜览》古里条;何乔远《王享记》三:“永乐元年(1403)酋长马那必加剌满遣使朝贡,三年(1405)复贡,诏封为国王,郑和下蕃自古里始,西洋诸蕃之会也。”是郑和于永乐三年(1405)曾至古里封王。伯希和于《郑和下西洋考》中以为《瀛涯胜览》所记之五年(1407)是三年(1405)之误《郑和下西洋考》(30页注②)。与何氏所记正合。

(141)《郑和下西洋考》,31页注①。

(142)《星槎胜览》前集,《占城国》;陆容:《菽园杂记》。

(143)《明成祖实录》卷八三。按《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蕃事迹记》记第二次航行以五年(1407)往,七年(1409)还;“永乐五年(1407)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兽贡献,至七年(1409)回还。”和《明成祖实录》及诸纪行书都不合。

(144)《王享记》三:锡兰国条记有行人诸蕃偕郑和同使其国。诸蕃一名不见他书著录,或为诸蕃国之省文。

(145)《王享记》作纳言。

(146)《明成祖实录》卷一一六。

(147)不剌葛麻巴思剌査应作不剌葛麻巴忽剌査。

(148)《王享记》三,锡兰条。邪巴乃那即不剌葛麻巴忽剌査,明人不知误以为二,见郑晓:《吾学编》卷六八。参看《郑和下西洋考》,33页。按擒亚烈苦奈儿,《通蕃事迹记》以为第三次航行事,“永乐七年(1409)统领舟师前往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灵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1411)归献。寻蒙思宥,俾复归国”。以七年(1409)出发,九年(1411)还国,与《明成祖实录》不合。

(149)《明成祖实录》卷一六八,《明史·郑和传》本此。按《瀛涯胜览》及《明史·苏门答腊传》并云:“其苏门答腊国王先被那孤儿花面王侵略战斗,身中药箭而死。有一子幼小,不能与父报仇。其王之妻与众誓曰:‘有能报夫死之仇,复全其地者吾愿妻之,共主国事。’言讫,本处有一渔翁,奋志而言,我能报之。遂领兵众当先杀败花面王,复雪其仇。花面王被杀,其众退伏,不敢侵扰。王妻于是不负前盟,即与渔翁配合,称为老王,家室地赋之类,悉听老王裁制。永乐七年(1409)效职进贡而沐天恩,永乐十年(1412)复至其国。其先王之子长成,阴与部领合谋弑义父渔翁,夺其位,管其国。渔翁有嫡子苏干剌领众絜家逃去邻山,自立一寨,不时率众侵复父仇。永乐十三年(1415)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大(左舟右宗)宝船到彼,发兵擒获苏干剌,赴阙明正其罪。其王子感荷圣恩,常贡方物于朝廷。”与《明成祖实录》不合。

(150)《郑和下西洋考》,43页,《通报》1933年,第30期。

(151)《明成祖实录》卷一八三。《通蕃事迹记》记第四次航行往返年月:“永乐十二年(1414)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伪王苏干剌寇侵本国,其王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遂生擒伪王,至十三年(1415)归献。”

(152)《明史》,《成祖本纪》三。

(153)《明史》卷三二六;《郑和下西洋考》,46页。

(154)《明史》卷三二六。

热门小说推荐

小阁老
三戒大师小阁老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