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立的微信群,需要一个公约,要所有人共同遵守。
1.群主在群公告中发布《微信群管理公约》,并负责管理。如果有人违反约定,群主可私下沟通,提醒对方遵守公约。
2.家长以学生姓名实名制入群,学生和非直系亲属不进群。
3.为了不漏看重要信息,发布学生作品或教师发布信息和通知后,群里成员不用“空泛回复”或“善意点赞”。
4.群中禁止出现推销类、投票类信息,禁止发布政治敏感、宗教色彩浓郁的信息,未经证实信息、负面信息、涉及隐私信息、涉及金钱信息、不文明行为以及用语等。
5.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以及针对个人的话题,当事人私下解决,不在微信群里沟通。
6.约定交流时间,晚上9:00以后(紧急事情除外)不再发信息。
以上约定,是为了让微信群发挥更好的功能。
如何利用微信群的功能提高语言能力
1.生活中的随手写和片段练习。
最适合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生活中的小片段。比如:
今天,我目睹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我透过车窗看到的,因为开车的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追尾;另一次是在路口拐弯处,两个司机谁也没看见谁,外侧的车估计是抢行,形成了剐蹭。
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还可以进行分析,并给所有开车的司机提一个小建议,只是一百字左右的小片段,就会得到共鸣。
2.有共鸣的活动记录分享。
比如,班里开联欢会,结束之后大家都不愿意回家,还沉浸在场景中。
这时就可以使用微信群,在回家的路上或家里,都可以回顾联欢会,分享彼此的感受。
把自己的感受变成文字发到微信群里,你的一段话一定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
3.诸多类型的口头作文训练。
习作时,不仅仅要练习写大作文,还要练习写形式多样的小作文。
口头作文既便捷,又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有的同学随口说了七八句话,引经据典、幽默风趣,这就是精彩的作文,如果在微信群把它记录下来,就非常有意义。
4.交际性、功能性的语言训练。
学语言除了表达之外,更重要的是交流。有些同学不善于交流,就可以通过微信群来训练自己的交流能力:如何用文字传递出善意?明明很委屈、很生气,怎样才能讲出得体的话?
在交际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经验,这就是真实的学习。
5.交流“当下”的情绪或观点。
每一个人都会有即时的情绪,有瞬间的感受。
有同学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在文章里,他从早到晚都很快乐,但我估计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他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有情绪变化。比如,跟同学闹别扭了,感到沮丧;做作业遇到难题,感觉焦虑;老师不理解自己,感觉委屈……这些都是当下的情绪,都可以在群里分享。这种即时的情绪表达,既能让同学之间进行深刻的情感沟通,又能发展彼此的语言能力。
习作贴吧
贴吧更具有开放性,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它与搜索紧密结合,能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属于别具特色的“兴趣主题”互动平台。
贴吧最突出的就是“兴趣”,因为感兴趣,你才会就某个关键词、关键事件产生互动。
贴吧的特点
1.交叉互动,所有人可见回复。
别人能通过回帖,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比如社会上、班级里、老师提到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关键词,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范围也会更广。
2.平台开放,传播范围更广。
微信群是封闭的,贴吧则可以在更广的人群中讨论。
3.作文素材和互动过程可记录可保存。
作文素材和习作的互动讨论的过程,可以在贴吧中记录下来,以后也可以在贴吧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