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在一些习作教学中,老师往往很着急。比如在作文课上,在孩子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公布题目,写《一个敬佩的人》。同学们立即就确定是写爸爸、妈妈,还是哥哥、姐姐。接下来,孩子们就写作文了。
这样的流程,因为缺乏策划和筛选,也缺乏对写作对象的了解,要写出好文章很困难,也没有成就感。
第二,我想对前面卖红薯的例子做一点儿补充。
其实,孩子们对于打算卖什么产品是经过激烈讨论的。坳上村不仅红薯种得好,脐橙也非常出名,也很好吃。但孩子们通过调研之后得知,种植脐橙的成本很高,一般是大户,需要投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种红薯的,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穷人。为了让这次活动达到效果,他们最终选择了卖红薯,因为这样才能给山区真正需要帮助的穷困人家带来帮助。
孩子们在班里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特别感动。我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一种关怀精神被激发了出来,而不是赚了钱就行。
有了这样的情怀,孩子们演讲的时候就更加起劲儿,也特别能打动人。
家长:
我的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很强。他去老人院、孤儿院,去演出、做义工,还会教小区的孩子跳舞,很热情。
我们跟他探讨的时候,他也能说出很多有意思的话,但一到写的时候就不行了,一动笔就偷工减料。他告诉我,参与活动的时候很有兴趣,但一下笔就感觉笔头懒,想尽快把这个作业完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崔永元:
他不是笔头懒,是他的作文已经被戴上了帽子——这是作业!他在内心是抵触的。
另外,对于孩子来说,觉得写作有点儿难,那是常态。
我采访过上万个人,其中至少有一百位作家。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写东西最难的就是作家,有时候甚至两年都写不出一个字,因为他不愿意重复,一定要每次都是新的。
所以,难写是常态,写得非常顺利才是变态。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写作的过程。耿老师的方法能够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但家长也不要强求,不要给他压力,觉得一“搞事情”,孩子就必须把作文写好。
耿春龙:
家长、学生和老师携起手来,一起做事是可行的,而且并不复杂,一两次成功的体验之后,孩子们的感受就会变了。
孩子在“搞事情”的过程中还是挺热情的,一旦动笔就偷工减料,也不要着急,可能是孩子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接下来,我会提到关于写作的技巧,能有效地帮助孩子缓解这个问题。
学生:
“搞事情”是不是还要注意心态的问题?“搞事情”的时候,心态如果不好,觉得这件事情肯定不成功,结果肯定是不好的。
如果怀着一种自己一定会成功的信心,那结果肯定会不同。
耿春龙:
你说得很有道理。
我小的时候走路,总是低着头。农村有句俗语,叫“溜墙根儿”,我非常羞于和别人打招呼,看到人就躲。
妈妈让我到邻居家借东西,我会问三个问题:第一,我怎么称呼对方?第二,他家要是关着门怎么办?第三,东西被拿出去用了,怎么办?
问完问题后,百分之五六十的概率是我假装出去一趟,回来就编个瞎话,说对方家里没人,就把这件事情解决了。
崔永元:
上初二时,我参加第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歌颂老师。老师们都觉得我肯定行,对我很有信心。
但我对自己一点儿信心也没有,头一天晚上就没睡着觉,第二天演讲,我心跳加快,腿直哆嗦,而且从头到尾几乎一动不动,只是在讲到“老师像火柴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时,硬逼着自己做了一个动作。
这个动作自然很僵硬,结果全场大笑。我为这件事难受了两三年,一看到火柴,心里就特别别扭。
所以,我们可以多学学表达,多为自己鼓鼓掌,给自己信心。
实践作业
1.思考你生活的校园或社区可以“搞哪些事情”?
2.和家长或同伴商讨具体方案。
3.做事情,将体验最深刻的过程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