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怎么个深刻法?”黄政配合地问道,手指间的香烟烟雾袅袅升起。
“我今天和教育局的同志去听课,发现这个学生,在紧张的备考冲刺阶段,课余时间竟然还在抱着《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巨著在看,而且看得非常投入,还在一些他认为关键的地方做了标记划线。”
陆小洁描述着,注意着黄政的反应,“我一时好奇,就拿过来看了一眼他正在看的那一页,恰好是记载‘马援考察刘秀’的那一段典故。”)
当“马援考察刘秀”这六个字从陆小洁口中清晰吐出时,黄政夹着烟的手指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原本略显散漫的眼神瞬间凝聚,如同黑暗中点燃的两簇火焰!
对于自幼熟读史书、将《资治通鉴》视为案头必备的黄政而言,这个典故他太熟悉了!东汉初年,名将马援在当时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中,为了选择值得效忠的明主,亲自前往考察更始帝将领和当时势力尚弱的刘秀。
通过细致观察刘秀的胸襟气度、治国方略和对人才的态度,马援最终认定刘秀才是能成大事的“真龙天子”,于是毅然投奔,并最终成为光武中兴的功臣之一。
陆小洁在这个时间点,用这样一个高中生看《资治通鉴》的由头,看似无意实则精准地抛出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
她是在借古喻今,试探他黄政,是否值得她像当年的马援选择刘秀那样,进行一场政治上的“投资”和追随!
她是在问:你黄政,是那个能带领隆海走出困境、值得我陆小洁效力的“刘秀”吗?
黄政心中豁然开朗,之前的种种猜测和警惕,在这一刻找到了答案。
他没有立刻点破,而是由着陆小洁的继续说:
(“我当时还跟那学生说,距离高考就剩两个多月了,怎么还有时间看这些‘课外书’?
结果一中校长告诉我,这家伙偏偏就是全校的文科第一名,成绩非常稳定,就是家里条件比较困难。
我当时就在想,我们县政府能不能出面,设立一个专项的奖励基金或者助学计划?
给这些真正有潜力的贫困学子多一些保障,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备考,别总为生计发愁,也能少看点‘杂书’。”
她巧妙地将“杂书”二字加了重音,目光意味深长。
黄政脸上露出了踏入隆海县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带着欣赏和了然的笑意。
他没有直接回应那个典故,而是就事论事,语气肯定地说道:
(“陆县长有心了!这是利在千秋的好事!隆海的学子们,能有你这样关心他们成长、为他们切身利益着想的主管县长,是他们的福气!
这件事,我原则上完全同意,你尽快拿一个具体的方案出来,我们上会讨论。”)
说完,他提高声音朝外间喊道:“夏林!”
夏林应声推门而入。
“给陆县长换杯茶,用我带来的那个罐子里的茶叶。”黄政吩咐道,随即站起身,从办公桌后绕了出来,主动坐到了陆小洁旁边的单人沙发上。
这个举动,看似只是换个位置喝茶,但在官场语境中,却是一种姿态的微妙转变——从上下级隔着办公桌的正式汇报,变成了相对平等的、更显亲近的交流。
夏林很快重新泡了两杯香气馥郁的好茶端上来。
陆小洁看着黄政这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反应和举动,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轻松了许多的笑容。她端起那杯新茶,轻轻嗅了嗅茶香,由衷地赞了一句:“黄县长,俊才!”
无需再多言,一切已尽在不言中。她知道,自己这场精心设计、冒着风险的“投石问路”,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黄政不仅听懂了她的弦外之音,更用行动表明了他接纳的态度和未来可能合作的意向。
两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开始就设立助学基金的具体细节,以及隆海县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其他问题,看似寻常地交流起来。
办公室内的气氛,从最初的试探与警惕,悄然转变为一种初步的、脆弱的默契与共识。
然而,无论是黄政还是陆小洁都明白,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隆海县的暗流依旧汹涌,真正的考验和风暴,还在后面。
但至少,在这片看似铁板一块的坚冰上,已经出现了第一道细微的裂痕。
而这道裂痕,或许将在未来,成为撬动整个局面的关键支点。
陆小洁知道,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等待黄政的进一步信号,并在合适的时机,递上那份足以改变隆海格局的“投名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