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哲紧随其后,背负着采样工具包落地。三人汇合后,立即展开分工。李锐负责科考站外围设备检修,王岚接入地质雷达系统,陈哲则开始部署第一组月震监测仪。
而在地球另一端,生物医疗实验室里,“星尘”和“云絮”依旧趴在观察窗前。饲养员小张注意到它们的行为异样:原本慵懒的“星尘”不断抓挠玻璃,发出低频呜咽;“云絮”则反复抬头望天,眼睛睁得极大,似乎感知到了某种遥远的召唤。
“难道……它们真的能感应到?”小张喃喃自语,调出脑电波监测图。屏幕上,两只猕猴的α波与θ波出现同步增强现象,频率竟与月球引力潮汐波动高度吻合。这一发现让他心头一震??动物或许拥有超越人类认知的宇宙感知能力。
时间推移,科考站周边逐渐布满人类活动的痕迹:电缆沟槽、仪器支架、脚印交错的路径。夕阳西下(尽管月球无真正意义上的黄昏),太阳贴近月平线,光线斜射出长长的阴影。此时,太阳风前锋已触及月球磁场边界,空间探测卫星传回警报信号。
“所有人注意,磁暴即将来临,立即转入应急模式!”吴浩紧急下令,“优先保障通信链路与生命支持系统,暂停一切非必要作业!”
李锐迅速带领团队返回科考站,关闭外部设备电源,启动电磁屏蔽罩。整个建筑群外层的纳米复合材料开始激活,形成一层看不见的防护膜,抵御高能粒子侵袭。
三小时后,最强磁暴峰值到来。月面上空极光闪现,绿色与紫色交织的光辉在漆黑天幕中舞动,宛如神?挥毫泼墨。科考站内部,灯光轻微闪烁数次,但关键系统始终稳定运行。
“电力稳定,通信延迟增加0。3秒,仍在可控范围。”王岚报告。
“生命保障系统无异常,空气成分正常。”陈哲补充。
“干得好。”吴浩在地面轻声道,“你们不仅完成了任务,更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
夜深了,月球进入漫长的黑夜。科考站内灯火通明,三名航天员围坐在餐桌旁,享用第一顿真正的“月餐”??脱水蔬菜、压缩肉饼与热饮。虽然味道远不如地球饭菜,但他们吃得格外香甜。
李锐望着窗外的星空,忽然开口:“你说,‘星尘’和‘云絮’现在在做什么?”
王岚笑了笑:“也许正梦见我们吧。”
事实上,在地球的实验室中,那只名叫“云絮”的雌性猕猴刚刚安静下来。它蜷缩在垫子上,眼皮微合,呼吸平稳。而在它的梦境里,或许正奔跑在一片银色旷野之上,身边有另一个身影相伴??那是“星尘”,也是它曾经的旅伴。
同一片星空下,人类与动物共同书写着探索的篇章。前者用智慧与勇气跨越天地,后者以本能与忠诚铺就道路。没有人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地球到月球,从猿猴到航天员,生命的足迹不会停止。
第十二天清晨,科考站迎来了新一轮日照。太阳能板自动调整角度,重新吸收能量。航天员们再次出舱,开始执行月壤深层钻探任务。钻机深入地下三米,提取出一管乌黑色土壤样本。初步分析显示,其中含有微量羟基矿物,暗示月壤中可能存在水分子吸附现象。
“这可能是未来建立月球基地的重要资源。”王岚小心翼翼地将样本封存,“如果能够就地制水,补给成本将大幅降低。”
“不仅如此。”陈哲指着远处一座环形山,“那个区域的雷达回波异常,疑似存在地下空腔,有可能是古老的熔岩管道。若属实,这些天然洞穴将是绝佳的基地选址??既能避辐射,又可保温。”
消息传回地球,立刻引发高层重视。军方代表连夜召开会议,讨论“月盾计划”的可行性??即利用月球天然洞穴构建隐蔽军事观测站,兼具科研与战略防御功能。吴浩受邀参会,面对将军们的提问,他只说了一句:“科技的意义,在于拓展文明的边界,而非制造新的对立。”
会议最终决定:优先推进民用科研,军事应用暂列备选方案。
第十五天傍晚,行者二号任务进入尾声。航天员完成全部预定目标:采集样本共计42公斤,扩展科考站两个新舱段,验证新一代生命保障系统连续运行15天无故障。返航前最后一次巡检中,李锐特意来到最初着陆点,俯身拾起一小撮月壤,装进随身携带的钛合金胶囊。
“带回去,送给‘星尘’和‘云絮’。”他说。
当晚,下降舱脱离月面升空,尾焰划破寂静夜空,如同一颗逆行的流星。科考站静静矗立原地,灯光渐暗,进入休眠模式,等待下一波访客。
当飞船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吴浩独自留在指挥中心。他打开个人终端,调出一段加密视频??那是猕猴任务结束后的内部访谈记录。“星尘”坐在笼子里,眼神清澈,偶尔抓耳挠腮,显得焦躁不安。当研究人员问它是否还记得太空生活时,它突然安静下来,抬起右手,指向天花板。
那一刻,没人理解它的意思。
如今,吴浩明白了。
他关掉视频,抬头望向夜空中的月亮。清辉洒落窗台,仿佛回应着某种无声的约定。
探索从未终结,只是换了形式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