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依次进入一号气闸舱,厚重的舱门缓缓关闭。刘畅盯着舱壁的气压表,实时播报:“第一阶段减压开始,当前气压90kPa,下降速率5kPamin,无异常震动。”
5分钟后,气压稳定在50kPa。。。
月球背面,永夜区边缘的陨石坑底部,一道幽蓝的光束自地下深处缓缓升起,穿透了数千米厚的玄武岩层。这并非自然现象,而是“行者二号”任务结束后第七十二小时,科考站远程监测系统捕捉到的一次异常能量波动。信号频率为4。78赫兹,恰好与地球生命脑电波中的θ波段重合,且呈现出规律性脉冲特征,每间隔11分13秒重复一次。
北京指挥中心,吴浩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眉头紧锁。“这不是设备故障。”他低声说道,“也不是太阳风残余扰动。”他调出深空阵列望远镜的同步观测数据,发现同一区域在过去的三天里,地表温度持续上升0。6℃,虽微弱,但在月球这种热传导极差的环境中,足以说明地下存在活跃热源。
“通知李锐他们了吗?”他问身旁的技术员。
“下降舱已进入再入阶段,通信受黑障影响中断,预计还有十八分钟恢复联系。”
吴浩点头,手指轻敲桌面。他忽然想起猕猴任务末期的一组未解数据:当时“星尘”和“云絮”在返回地球前四十八小时,曾出现集体躁动行为,心率飙升至正常值两倍以上,同时脑部红外成像显示丘脑与海马体区域异常放电。更诡异的是,那段时间,月面多个无人监测站也记录到了类似的低频电磁脉冲,只是当时被归因为仪器误差而未予重视。
“难道……它们早就感知到了什么?”吴浩喃喃道。
此时,在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的太空中,下降舱正穿越大气层上缘。剧烈摩擦引发的等离子鞘包裹着舱体,阻断一切无线电信号。舱内,李锐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尽管身体疲惫,他的思绪却异常清晰。就在几个小时前,他在最后一次巡视科考站时,无意中在能源舱外壁发现了一道细小裂纹??位置正好位于上次磁暴期间屏蔽罩启动最频繁的区域。他用便携式光谱仪扫描后,结果显示该处金属晶格结构发生了轻微畸变,成分分析中甚至检测到了微量未知元素,原子序数接近115,属于超重元素范畴。
“不可能是地球带去的材料污染。”李锐睁开眼,望着舱顶的应急灯,“那种元素……理论上只能在极端高压环境下形成,比如行星内核,或者……”
话未说完,一阵剧烈震动打断了他的思考。下降舱突破黑障区,通信恢复。
“行者二号,这里是北京指挥中心,请报告状态。”吴浩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沉稳中带着一丝急切。
“指挥中心,我是李锐,舱体稳定,乘员安全,再入轨迹正常。”他迅速检查仪表,“但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科考站的地基稳定性。我在能源舱外壁发现了结构性异常,并伴随未知物质残留。”
吴浩沉默两秒,随即下令:“立即将采样数据上传,加密等级提升至‘赤霄’级。另外,你带回的那管月壤样本,我们会优先安排质谱分析。”
“明白。”李锐转头看向王岚和陈哲,“你们听到了?事情还没完。”
王岚轻轻点头,眼神中没有惧意,只有探究的渴望。“如果月球内部真的有活动迹象,那我们的认知体系得彻底改写。”
陈哲则笑了笑:“也许‘星尘’和‘云絮’比我们更早知道了真相。”
落地后,三人接受为期七十二小时的医学隔离观察。与此同时,东大航天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地质所、国防科技大学量子材料实验室,组成紧急联合专家组,对所有数据展开交叉验证。结果令人震惊:从李锐采集的月壤样本中,不仅确认含有羟基矿物,还分离出一种具有自修复特性的纳米级晶体颗粒,其排列方式呈现出明显非自然形成的几何对称性,类似于人工编码结构。
更关键的是,这些晶体在特定频率电磁场激发下,会释放出与月背信号完全一致的共振波。
“这不是普通的矿物。”首席材料学家林婉蓉在会议上指出,“它具备信息存储与传递能力,更像是某种……远古文明留下的‘数据载体’。”
会议室一片寂静。
吴浩缓缓开口:“所以,我们一直以为是在探索月球,但实际上,月球也在‘回应’我们?”
没有人回答。但每个人心里都浮现出同一个画面??那只名叫“星尘”的猕猴,抬起手,指向天花板。
三天后,生物医疗实验室传来惊人消息:“星尘”和“云絮”的脑电活动再次同步激增,时间点精确对应月背信号发射周期。饲养员小张录下一段视频:当研究人员播放那段4。78赫兹的音频时,“云絮”突然站起,用爪子在地上划出一组奇怪的弧线图案,而“星尘”则不断拍打胸口,发出低频吼叫,节奏竟与信号脉冲完全一致。
“它们不是在发疯。”吴浩看着视频,声音沙哑,“它们是在尝试沟通。”
军方反应迅速。次日清晨,总装备部召开绝密会议,代号“天启”。会上,一名将军直言不讳:“无论这是不是外星遗迹,我们都不能让其他国家抢先掌握。必须立即派遣武装科考队重返月球,建立实际控制权。”
吴浩反对:“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该信号具有威胁性,贸然军事化只会激化未知风险。我们应该以科研为主导,谨慎推进接触程序。”
“谨慎?”另一名军官冷笑,“当年欧洲人登陆美洲时也很‘谨慎’,结果呢?历史告诉我们,谁先占有,谁就拥有解释权。”
争论持续数小时,最终达成妥协:启动“逐光计划”??由民用航天主导新一轮载人登月任务,目标直指月背信号源;同时,军方秘密研制“地月轨道拦截系统”,以防信号背后隐藏敌意实体。
三个月后,新一代载人飞船“曙光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不同于以往的纯白涂装,这次船体表面覆盖了一层新型吸波涂层,呈深灰色,带有细微鳞状纹理,灵感源自“星尘”脑电波图谱的拓扑结构。据说这种设计不仅能增强电磁兼容性,还能在特定频率下产生共鸣效应,模拟生物神经信号。
乘组仍由李锐领衔,新增两名成员:心理学家兼语言学家周芸,负责解析可能存在的非人类信息模式;以及机器人专家赵野,携带最新研发的“灵枢-Ⅲ型”智能探测机器人,具备自主学习与情感模拟功能。
出发前夜,吴浩亲自来到发射塔架,与李锐单独谈话。
“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让你带队吗?”吴浩望着远处的火箭,灯火映照在他眼角的皱纹上。
李锐摇头。
“因为你不是单纯的执行者。”吴浩说,“你是能听见‘寂静之声’的人。猕猴任务时,你就注意到‘星尘’的眼神不对劲;登月时,你第一个察觉密封圈问题;现在,我相信你能读懂月球想告诉我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