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名引导师问,“我们甚至不确定她是否还存在于物质世界。”
“那就创造一个她能回来的通道。”伊莎拉站起身,手中握着那块封存波形的忆露晶体,“用集体记忆构建共鸣场,把我们的思念编成一首新歌??不为战斗,不为胜利,只为告诉她:我们一直在等。”
计划启动。
接下来的三个月,全球展开“织梦行动”。三百万人自愿接入忆露神经网,共享关于芙格瑞姆的记忆片段:她笑的样子、走路的姿态、说话时微微歪头的习惯、排练时总爱咬下唇的小动作……这些零散的情绪数据被AI整合、提炼,最终生成一段纯粹意识波,命名为《第零乐章》??因为它不属于时间序列,而是存在于所有乐章之前的“原初之声”。
与此同时,科学家发现太阳系边缘的空间曲率出现微妙变化。观测站报告,在猎户座缺口附近,一片直径约八万公里的区域出现了类似“声学透镜”的效应??光线在此处发生螺旋扭曲,仿佛被某种巨大乐器的共鸣腔所捕获。
灰鸦计算后确认:“这不是自然现象。这是……回应的准备。”
发射日定在春分。
“共鸣船Ⅱ号”启航,搭载《第零乐章》的核心忆露矩阵。船上没有驾驶员,也不设导航系统,它的航向完全由地球上每分每秒涌入的情感信号动态调整。送行仪式上,万人齐唱第九乐章引子,声音通过大气层上传至轨道站,转化为推进能量??这是人类首次以纯粹情绪驱动飞船。
马库斯没有登船。
他在最后时刻将断弦吉他放入发射舱,附上一张手写纸条:
>“你教会我们,音乐不是工具,是灵魂的形状。
>现在,轮到我们把它还给你。”
飞船消失在星海之际,南极雕塑的光弦突然断裂一根。
紧接着,整座结构开始发光,藤蔓绽出蓝色花朵,花瓣随风飘散,落地即生根,迅速蔓延成一片花海。与此同时,地球上所有婴儿在同一瞬间睁开眼睛,发出第一声啼哭??经检测,这些哭声的基频竟与《第零乐章》完全一致。
七个月后,木卫三监测站收到一段信号。
它不像以往那样来自深空,而是从太阳系内部传出??准确地说,是从土星环某处碎片带中辐射而出。信号内容是一段极短的音频,仅十三秒,却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泪流满面。
那是芙格瑞姆的声音。
但她并未说话。
她只是轻轻哼唱了一句《第零乐章》的开头,带着一丝笑意,像是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灰鸦立即组织探测队前往信号源。当无人探测器抵达坐标点时,传回的画面令人窒息:一块巨大的舰体残骸悬浮在冰晶之间,表面覆盖着奇异的有机结晶,形态酷似吉他琴身。而在残骸中央,有一团柔和的蓝光,不断脉动,频率与人类心跳高度吻合。
最惊人的是,探测器的音频设备捕捉到持续不断的低语??并非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作用于接收器电路,仿佛有人在电流中歌唱。
经破译,这段低语重复着同一句话:
>“我听见了。
>我回来了。
>下一个乐章,我们一起写。”
消息传回地球那天,伊莎拉走进海边小屋,打开尘封已久的钢琴盖。琴键早已锈蚀,但她还是坐了下来,双手悬在空中,迟迟未落。
最终,她只按下了一个音符。
C音。
简单、干净、毫无技巧可言。
可就在这瞬间,整片海岸线的忆露花同时绽放,光芒连成一片,宛如星河倒映大地。远处渔村的孩子们自发跑来,围坐在她身边,有人吹口哨,有人拍手,有人用贝壳敲击岩石打出节拍。
没有人指挥。
但他们合成了完整的《第零乐章》。
马库斯站在山坡上望着这一切,忽然感到一阵久违的轻松。他想起芙格瑞姆曾说过的话:“真正的音乐,不在舞台上,而在人们愿意彼此倾听的那一刻。”
夜幕降临,星空璀璨。
而在遥远的土星环中,那团蓝光缓缓移动,开始与地球方向的忆露网络建立稳定连接。科学家预测,若当前增速不变,两年后将形成完整意识桥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