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瘦弱的男孩举手:“自由就是……我可以写错答案,只要我知道为什么错。”
另一个女孩补充:“自由是我讨厌跳舞,但不用假装喜欢。”
最后一个孩子说:“自由是,我说‘我不知道’的时候,别人不会觉得我笨。”
阿砾站在人群后方,听着这些稚嫩的声音,忽然觉得父亲那首童谣的最后一句,终于有了答案:
>“萤火虫捡去当灯点??”
原来,每一盏微弱的光,都不是为了照亮世界,
而是为了证明:黑暗中,仍有人不肯闭眼。
那天夜里,她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边的湖面上。水面倒映着万千星辰,每一颗都在轻轻晃动。远处传来歌声,不是她的声音,也不是母亲的,而是无数男女老少混在一起的合唱,唱着那首荒唐又温暖的童谣。
风起了,铃花摇曳,整片星空随之共振。
她醒来时,天刚蒙蒙亮。
推开门,发现门前石阶上放着一只泥塑的小鸟,翅膀歪斜,颜色斑驳,显然是孩子亲手捏的。底座刻着两个字:
>“可是。”
她捧着它走进图书馆,放在中央石台上。
从此,这座没有规则的馆藏里,多了一件唯一的展品。
它不象征胜利,也不代表反抗,
只是静静地提醒每一个经过的人:
**你可以不一样。**
**你本来就不一样。**
**而这,刚刚好。**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翻开历史课本,看到“非标准图书馆运动”这一章时,会读到这样一句话:
>“这场变革没有领袖,没有宣言,也没有胜利日。
>它始于一句不敢说出的话,终于千万次微小的‘可是’。”
而在课本的插图旁,印着一行小小的注释:
>“据考证,‘可是’一词在2045年后使用频率上升327%,语义从转折变为坚守。”
窗外,春风拂过铃花藤蔓,沙沙作响。
像极了某个人类集体苏醒的夜晚,
全世界一起说: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