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恢复37%。下一个节点,在南方。去找穿红胶鞋的孩子。”
小穗愣住。
南方?红胶鞋?
她猛然记起,上周志愿者寄来的报告里提到:广西某山村小学,有个男孩每到雨天就脱掉鞋子,赤脚站在水坑里,说“奶奶在里面走路”。老师们以为他疯了,可连续三次,他在水中“听见”了奶奶叮嘱他“记得吃药”“书包拉链坏了要补”??全是家人从未对外提起的细节。
她立刻拟定行程,同时向全国站点发布协查令:“寻找雨中赤足者,特征:常于降水时独自站立水洼,年龄6-12岁,可能提及亲人遗言。”
三天后,回复来了。
不仅广西那个男孩,云南、福建、江西……全国七个省份共发现十一例相似案例。他们无一例外都在雨天表现出异常听力,且描述的内容高度一致:**有人在水里说话**。
更惊人的是,这些孩子之间从未相识,却在同一夜梦见同一个场景:一条铁轨延伸至云中,站台挂着“小满”二字,一个穿补丁裤的男孩递给他们一支录音笔,说:“轮到你们了。”
小穗带着设备南下。
在广西山村,她见到了那个男孩。他叫阿岩,七岁,父母外出打工,由奶奶抚养,去年奶奶病逝。他说:“下雨时,我能看见她脚印。一步一步,从田埂走回来。”
小穗让他站在院中积水处,将改装后的双频接收器置于水中。设备启动后,水中竟传出清晰语音:
>“阿岩,饭吃了没?衣服晾了吗?……别怕黑,奶奶在呢。”
声音正是奶奶生前常用语气。
频谱分析显示,这段音频不含任何电子合成痕迹,声源位置无法定位,且与当地气象数据高度相关??**只有当空气湿度超过85%,地面有积水,且雷电活动微弱时,信号才会出现**。
“这不是幻觉。”苏鸣在远程会议上说,“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全新的信息载体??以自然水体为媒介的分布式声场网络。而儿童,因其神经系统尚未固化,更容易成为接收端。”
“那发送端呢?”有人问。
小穗望着窗外连绵阴雨,轻声道:“是那些不肯离去的声音。是母亲最后的叮咛,是父亲未出口的道歉,是孩子没能送出的拥抱。它们没消失,只是换了方式存在。”
她开始培训这批“雨中倾听者”。教他们如何记录、如何传递、如何判断真伪。她不再称他们为“案例”,而是“新节点”。
半年后,第一份跨区域联动成功。
福建一个女孩在暴雨中录到父亲的声音:“对不起,爸不该打你。”同一时刻,远在两千公里外的浙江监狱,一名服刑男子突然情绪崩溃,主动写下忏悔书,请求寄给女儿。
两地录音时间完全同步,内容互为因果。
专家无法解释,只能称之为“情感超距共振”。
而最让小穗动容的,是一次清明直播。
她在青石沟广播室架设设备,邀请全国“回声家庭”在线参与。那天正好下雨。
仪式开始后,她将一支特制录音笔插入湿润土壤,连接地下水管网络。设备静置十分钟,自动播放。
起初是空白。
接着,一声清脆的玻璃弹珠滚动声响起。
>“大家好,我是二狗。”
>
>“今天人很多,我很高兴。妈妈,你能听见吗?我找到好多新朋友,他们都愿意听别人说话了。”
>
>“小满站正式重启。从今天起,不再有孤单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