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激荡1979!无弹窗最新章节 > 第501章 让香港观众吃点好的(第2页)

第501章 让香港观众吃点好的(第2页)

一位坐在角落的老人突然举起手。她是来自内蒙古的牧医工作者乌仁其木格,一辈子在草原防治牲畜疫病。“我想说一句,”她声音不大,却格外清晰,“我们不是为了留名才干活的。但我们希望,当我们走了以后,孩子们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人拼过命。”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湖心,激起层层涟漪。孟波坐在台下,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些老人不在乎掌声,也不需要补偿。她们只想在生命尽头前,听见一句迟到了半个世纪的“**我看见你了**”。

座谈会结束当晚,他再次打开数据库后台,调出所有尚未完成录入的口述资料。屏幕上跳动着上千条待处理记录:黑龙江的防洪女兵、贵州的三线厂女电工、福建的海堤建设者、西藏的妇产科医生……每一条都标记着采集日期、受访者健康状态和紧急程度。

他点开一条红色预警记录:云南大理,受访者李秀珍,87岁,肺癌晚期,预计生存期不足三个月。备注栏写着:“曾参与滇藏公路勘测,掌握大量未公开地形数据。”

第二天清晨,他就订了飞往昆明的机票。落地后转乘大巴,颠簸六小时才到小镇。李秀珍住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床头摆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正在播放京剧《沙家浜》。她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呼吸微弱,但神志清醒。

见到孟波,她笑了笑:“你来了。我知道你会来。”

她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本塑料皮笔记本,封面已磨损得看不出颜色。“这是我当年画的路线图,”她说,“有些地方现在地图上都没有标。我们六个女技术员,带着罗盘和皮尺,一步步走出来的。”

她讲起1964年的雨季,她们在怒江峡谷遇险,绳索断裂,两名队员坠崖身亡;讲起冬天睡在岩洞里,彼此依偎取暖;讲起通车那天,所有人跪在地上哭成一片。

“我不是想出名,”她握着孟波的手,力气出奇地大,“我只是怕这些路,将来被人忘了是怎么修出来的。”

三天后,李秀珍去世。遵其遗愿,骨灰撒在了她曾奋战过的澜沧江畔。孟波带回了那本笔记,并在《拾痕录》第四辑中专设“天路丈量者”一节,将六位女勘测员的名字全部列出,配以手绘地图复制品和当事人家属访谈。

与此同时,数据库的影响力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协助采集工作。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四川甘孜走访时,意外发现一位九旬老妪竟是新中国首批女直升机驾驶员之一。她曾执行过多次高原救援任务,却因性别原因从未被列入飞行名录。

更令人震动的是,一位退休档案员在整理某军工研究所旧库房时,找到一批1970年代的保密文件,其中明确记载:**我国第一代洲际导弹制导系统的核心算法,由三位女性工程师联合推演完成**。但由于当时规定“重要科研成果不得署女性姓名”,她们的名字被隐去,仅以“技术组”代称。

消息传出后,舆论哗然。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呼吁重新评定历史贡献。教育部表示将修订中小学教材,增加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介绍内容;退役军人事务部启动专项核查,拟为一批符合条件的女性建设者补授荣誉勋章。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个像赵桂芳、陈玉兰、周素芬这样的普通人,用一生的沉默与坚韧,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春天再度来临。北京城的柳絮飘飞如雪,玉兰花瓣落在《拾痕录》编辑部的窗台上。孟波收到一封来自新疆的挂号信,寄信人是古丽夏提的女儿。信中说,母亲已于年初离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孟老师,石头山还在,李师傅不会孤单。”

随信附来一张照片:荒漠深处,一堆整齐的石块高高隆起,旁边插着一面褪色的小红旗,旗面上用维吾尔文和汉字写着:“永不遗忘”。

孟波把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办公室墙上。旁边是他亲手写的一句话:

**“她们不是历史的注脚,而是时代的正文。”**

他打开新一期的采集计划表,目光落在下一个目的地:海南文昌,一位参与早期卫星发射场建设的女焊工,现年九十一岁,听力严重衰退,但仍在练习写字,说“想把自己的故事留给孙子看”。

他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向阳台。春风拂面,带着泥土与新生的气息。远处,一群孩子在放风筝,红线牵着彩纸做的鸟儿,越飞越高,直冲云霄。

他知道,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远未结束。还有太多名字埋在风沙里,太多声音藏在皱纹中。但他不再感到孤独。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成为“拾光者”的一员。

他们不是在书写过去,而是在重塑未来??一个懂得尊重沉默、铭记平凡、珍视付出的未来。

他回到桌前,敲下新的一行字:

>“真正的伟大,从来不在聚光灯下。它藏在每一次无人知晓的坚持里,藏在每一双皲裂的手掌中,藏在每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里。”

>

>“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蹲下身,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然后说一句:

>

>??我都记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