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激荡1979!无弹窗最新章节 > 第501章 让香港观众吃点好的(第1页)

第501章 让香港观众吃点好的(第1页)

魏红刚一起床,第一时间去摸身边。

阿敏呢!?

“完了,肯定是梦游了,这会儿估计在哥哥房间吧。”她既担心又好奇地蹑手蹑脚起来,然后就看见阿敏在厨房里,正在熬粥呢。

“我哥呢?还没起啊?。。。

孟波把信纸轻轻折好,放进抽屉最底层,上面压着一叠厚厚的档案袋??那是《拾痕录》第四辑的初步资料。他坐回书桌前,手指在键盘上停了许久,终究没有敲下第一个字。窗外的月光太亮,照得屋里像铺了一层霜,恍惚间,他仿佛看见赵桂芳就站在漠河气象站的门口,戴着老花镜,手里捏着一支铅笔,在风雪中一笔一划地记录着气温。

那一夜,他梦见自己站在中国最北端的林海雪原上,四野寂静,唯有风掠过铁塔的呜咽声。远处山坡上,一座朴素的墓碑静静立着,碑前摆着几朵干枯的达子香花。他走近看,碑文只有七个字:“只要天亮了,就不算黑夜。”忽然,天空裂开一道口子,晨曦如金流倾泻而下,照亮整片大地。无数个女人的身影从雪地中浮现出来:有的背着仪器攀爬陡坡,有的蹲在油灯下绘图,有的在暴风雨中断线抢修电缆……她们不说话,只是抬头望着天,眼神坚定如铁。

他惊醒时,天刚蒙蒙亮。窗外的灯笼还没摘,红纸被夜露打湿,颜色沉得像血。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写下标题:

**《她把黑夜熬成了黎明》**

然后开始整理赵桂芳的生平材料。从张秀兰附来的日记复印件里,他读到了更多细节:1979年春天,赵桂芳曾独自徒步三十公里去接替一位突发急病的同事,途中遭遇暴风雪,靠啃雪水和冻馒头撑了两天两夜;1986年夏天,她发现异常气压波动,连夜上报,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预警争取了宝贵时间,避免了护林队集体遇难;2003年退休后,她仍坚持每日观测,说“机器会坏,人不能懒”。

最让孟波动容的是她在一本旧日历背面写下的几句话:

>“我不求谁记得我。但我怕有一天,这片土地没人再愿意守下去。”

他在这一段下面加粗标注,准备作为章节引言。接着,他又调出数据库中的相关影像资料??那是三年前纪录片团队去漠河拍摄的画面。画面里的赵桂芳已经驼背,走路要拄拐,可当镜头对准气象仪时,她的手突然稳住了,眼睛也亮了起来。她指着温度计说:“你看,零下十八度,但风速降了,云层薄了,明天肯定放晴。”语气笃定,像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孟波盯着屏幕看了很久,忽然意识到,这些女性从未真正退场。她们只是沉默地站在时代的边缘,用一生的坚守,为后来者劈出一条能看见光的路。

几天后,他启程前往黑河。飞机落地时正逢大雾,跑道两侧的灯光模糊成一片晕黄。接他的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本地人,姓李,听说他是来查赵桂芳的事迹,一路上话多了起来。

“赵姨啊,我们这儿没人叫她‘站长’,都喊‘赵大姐’。”他说,“别看她瘦小,扛氧气瓶比小伙子还利索。有一年冬天,?望塔的发电机坏了,她硬是踩着齐膝深的雪走了八里地送零件。回来的时候脚趾全冻黑了,截了三个指头,可第二天照样上塔报数据。”

孟波听得心头发紧:“她从来没提过这事?”

“提啥?”司机苦笑,“她说‘活该自个儿没穿暖和点’。可你知道吗?那年春节,整个护林站的人都自发排班替她值守,就为了让老太太在家歇一天。结果初一早上,人家又拎着饭盒来了,说‘闲不住’。”

抵达墓地那天,天气晴朗。山坡朝南,视野开阔,正对着那座锈迹斑斑却依然挺立的气象塔。孟波站在墓前,掏出随身带的一小瓶漠河的雪水??是他临行前特意请邮递员从赵桂芳屋檐下采集的融雪。他将水洒在坟前,低声说:“您交代的事,我都记着。您的名字,不会消失。”

回程途中,他顺道去了县档案馆。管理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听说他的来意,主动翻出一份尘封已久的文件夹。里面是一份1979年的表彰名单草稿,原本写着“推荐人选:赵桂芳”,但在正式印发时被划掉了,换成另一个男同志的名字。

“那时候……这种情况不少。”姑娘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尤其是边远地区,女同志干得再好,也常被认为‘辅助性工作’。”

孟波盯着那份泛黄的纸页,忽然想起周素芬递给他笔记本时颤抖的手,想起陈红梅捧着奖章泪流满面的样子,想起古丽夏提每年清明堆起的小石山……他终于明白,《拾痕录》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纠正**??不是改写历史,而是还原真相。

一个月后,他在北京组织了一场小型座谈会,邀请了几位参与过早期国家建设的老年女性。会场设在一栋老式礼堂里,没有直播,不接受媒体采访,只允许录音存档。来的八位老人平均年龄八十二岁,最小的也有七十九。

第一位发言的是来自青海的孙玉兰,曾是核试验基地的化验员。她穿着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外套,胸前别着一枚早已停产的“两弹一星”纪念章。

“我们那会儿进基地,连家人也不知道去哪了。”她说,“登记表上写的是‘支援西北建设’,其实是进了罗布泊。每天穿着防护服取样,喝的是咸水,吃的是压缩饼干。有一次爆炸后监测超标,领导让我们撤离,我说不行,数据没采完。我在辐射区多待了六个小时,回去就吐血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后来有人说我是‘英雄’,可当年体检报告上写的却是‘体质虚弱,不宜继续服役’。我被遣返回乡,整整三十年没人问过我一句‘你做过什么’。”

话音落下,全场静默。第二位开口的是曾在成昆铁路工地担任测量员的杨桂英,如今右腿截肢,靠拐杖行走。

“修铁路那几年,我们女测量组翻越了十七座大山。”她说,“没有GPS,全靠经纬仪和脚步丈量。有一次暴雨引发泥石流,冲垮了半边山体,我们十几个人被困三天。吃的没了,就嚼草根;水断了,就接雨水。最后靠一名男队员用信号枪打出SOS才获救。”

她苦笑:“可工程志上,只写了总工程师的名字。我们这些人,连影子都没留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