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第十年全文加番外手机阅读 > 各自的战场(第1页)

各自的战场(第1页)

决定申请艺术家驻留计划,像在苏念心中点燃了一簇火苗。她不再仅仅是静养,而是进入了某种备战状态。客厅宽敞的地毯成了她的临时战区,散落着她精心挑选出的画作照片、打印的作品陈述草稿、以及各种申请表格。阳光透过落地窗,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也照亮她专注的侧脸。

林墨的生活节奏依旧,但她悄然调整了某些细节。她不再将工作带回书房紧闭房门处理,而是更多地在开放式厨房的岛台或者客厅的沙发上使用笔记本电脑。她依旧专注于自己的案件,但眼角的余光总能瞥见那个在地毯上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咬着笔杆蹙眉沉思的身影。她们共享着同一片空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却沉浸在不同的世界里,互不打扰,却又奇异地连接着。

一天晚上,苏念对着一份要求用五百字阐述“创作理念与在地性思考”的申请要求抓耳挠腮。艺术家的感性与申请文书要求的理性逻辑在她脑中打架,她写写删删,面前的草稿纸上布满了混乱的线条和涂改的痕迹。

林墨结束了一个视频会议,合上电脑,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对面地毯上那个几乎要把自己头发揪乱的女孩身上。

“遇到难题了?”她起身,倒了一杯温水,走过去,自然地放在苏念手边。

苏念抬起头,脸上写满了挫败:“他们要我用文字说清楚我的画‘是什么’和‘为什么’,可我觉得……感觉是画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她泄气地指了指草稿纸,“你看,写得一团糟,根本不像学姐你写的法律文书那么清晰有条理。”

林墨在她身边的地毯上坐下,拿起那张涂鸦般的草稿纸,仔细看了看。上面是一些零碎的词句:“记忆的痕迹”、“流逝与定格”、“城市的皮肤”、“手工艺的温度”……

“未必。”林墨放下草稿,看向苏念,“法律文书追求的是无歧义的精确,而艺术陈述,或许需要的是……有感染力的准确。”

她拿起苏念放在一旁的速写本,翻到最近的一页,上面画的是“法槌”在窗台上打哈欠的瞬间,线条轻松传神。“比如这幅画,如果你的陈述是‘我画了一只猫在打哈欠’,这是事实,但很无趣。如果你说,‘我试图捕捉日光下,一个生命体毫无防备的、慵懒而真实的瞬间’,这就接近你想要的‘感觉’了。”

苏念怔怔地听着。林墨没有直接帮她写,甚至没有修改她的词句,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角度,一种将她感性的认知转化为更具结构性的语言的方法。

“试着不要把它当成一份‘作业’或‘考试’。”林墨的声音在安静的客厅里显得格外清晰,“把它当成一次向陌生人介绍你内心世界的机会。告诉他们,你为什么选择画这些,是什么触动了你,你又希望通过你的画,触动他们什么。”

她顿了顿,补充道:“逻辑依然重要,但它服务于你的情感内核,而不是束缚它。”

这番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念思维的某个开关。她眼中的迷茫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亮。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她拿起笔,重新抽出一张干净的纸,眼神变得坚定,“我再试试。”

林墨没有再打扰她,起身回到沙发,重新打开电脑,却没有立刻工作,只是看着苏念伏案疾书的背影,嘴角泛起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弧度。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的申请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她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作品,为每一幅入选申请材料的画作都撰写了简短而有力的说明。她不再畏惧那些文字要求,反而将其视为锤炼自己、让作品价值得以清晰传递的磨刀石。

林墨则在她需要时,扮演着一个冷静的“第一读者”角色。她会指出语句中不够清晰或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会建议调整段落顺序以增强说服力,但她从不干涉苏念的核心表达,始终尊重那份独属于艺术家的感性内核。

“这里,‘时间的伤疤’这个比喻很有力量,但可以考虑加上一句具体的画面描述,让评审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林墨用铅笔在苏念的文稿上轻轻标注。

苏念凑过去看,认真地点点头:“嗯!我可以加上‘如同老墙上剥落的油漆,层层叠叠,露出不同年代的底色’。”

“很好。”林墨颔首,目光里有赞许。

这种协作模式,对两人而言都是新奇的体验。苏念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引导,而非被掌控的安排;林墨则体验到了在自身专业领域之外,以一种更开放、更支持的方式去参与另一个人的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也开始更深入地走进彼此的世界。苏念会好奇地询问林墨经手的某个案子背后的社会意义,林墨则会饶有兴致地听苏念讲解某位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甚至尝试用她法律人的思维去解构那些看似抽象的作品。

“所以,这位艺术家的行为艺术,其实是在用肉身测试社会规则的边界?”林墨看着平板上苏念展示的作品图片,若有所思。

“可以这么理解!”苏念眼睛一亮,仿佛找到了知音,“他在挑战惯性思维,追问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

“很像律师在法庭上,用案例去挑战不合理的旧法条。”林墨微微点头,找到了某种奇特的共鸣。

她们发现,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在思维的底层,竟然存在着某种隐秘的通感。艺术用感性的方式提问,法律用理性的方式回答,但指向的,或许都是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层探究。

一周后,苏念完成了所有申请材料的最终版。她将电子稿发往了那个承载着她希望的邮箱地址,然后将打印出来的、厚厚一叠的材料整齐地装进一个透明的文件袋里。

她抱着那个文件袋,站在客厅中央,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的跋涉。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已经尽力了。这个过程本身,就让她对自己、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林墨走到她身边,看着她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脸。

“都好了?”

“嗯。”苏念点点头,将文件袋紧紧抱在胸前,转头看向林墨,眼神清澈而真诚,“学姐,谢谢你。不只是谢谢你这几天的帮助,更是谢谢……你让我觉得,我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林墨看着她,看着这个在短短几个月里,经历了迷茫、挣扎、独立、病痛,又重新站起来、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的女孩。她心中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骄傲、欣慰和一丝淡淡离愁的情绪。

她伸出手,不是揉头发,而是轻轻握了握苏念抱着文件袋的手。

“是你自己抓住了意义。”林墨的声音很轻,却重若千钧。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光洁的地板上,交织在一起。

她们在不同的战场上拼搏过,也曾在彼此的战场上给予过支撑。如今,一个阶段的战役暂时告一段落,而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等待结果的日子,变得有些漫长而微妙。但这一次,苏念的心中不再只有焦虑,更多的是平静的期待。而林墨,则在规划着律所下一个季度的项目时,偶尔会瞥一眼日历,计算着那个古村落驻留计划可能公布结果的时间。

她们依然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各自需要奔赴的战场。但那条连接着她们的线,在经历了断裂与磨损后,似乎被注入了新的韧性,变得更加牢固,也更加……柔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