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嫡明戈昔 > 第222章 不能让哱拜跑了(第2页)

第222章 不能让哱拜跑了(第2页)

诸將见状,都不禁感嘆曹文詔好命,居然受到朱寅赏识,不但立刻军前提拔,还承蒙朱寅取字。

有这一段机遇,今后曹文詔就完全能以朱寅门人自居,就算有了靠山啊。

朱寅沉吟一会儿,说道:“你名詔,詔者告也,就叫德諭吧。”

曹文詔欢喜无限,(“谢恩相!”

朱寅隨即对康熙道:“赏德諭铁甲一副,河西马一匹,奶一斤,上等倭刀一口。”

康熙领命道:”“诺!”

这就是上位者的好处了。朱寅轻而易举的就收揽了曹文詔的忠心,得其效死。

等到曹文詔千恩万谢的退下,朱寅又道:

河套已经回到我大明之手,除了建城驻军,还要移民实边。可是百姓安土重迁,就算朝廷下詔,少不得也会有苛政之嫌。”

“以我看,那两万七千被解救的汉人农奴,既然已经在河套多年,那就乾脆留在河套,为大军屯田种粮。”

河套的板升庄园,乃是漠南最肥沃的耕地,就分给他们耕种。每年的田赋不用上缴国库,直接供应驻军。如此一来,他们有了生计田亩,驻军有了军粮,军民还能一起守卫河套,岂不是一举三得?”

戚继光笑道:“是一举四得。抚军忘了,这些人都是青壮,农忙时种田,农閒时可以训练。他们虽是汉人,可久在河套,善於骑马,起码能编练几千人的乡兵。”

两人一唱一和,就又决定了一件大事。眾人也都没有意见。

朱寅这次给了郑国望和郝运来脸面,装模作样的询问两人是否赞同。

两人虽然对朱寅不满,可也只能赞同。因为这的確是个好办法。他们犯不著为反对而反对。

但郝运来还是刷存在感的说道:“抚军,诸位,我等商议这么多,乃是权当朝廷同意收復河套的情况下。可万一-朝廷不愿收復河套呢?谁能保证陛下一定会同意?世宗朝的故事,抚军和诸位应当知道罢?”

眾人闻言,都是眉头微皱。

郝运来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若是皇上放弃河套,这些商议就全无意义了。

皇上不是干不出来。而且皇上就算同意,也有可能变卦。

朱寅眼晴微眯。虽然他早就在运作收回河套的舆论,这次郑国望也答应暂时合作共同说服万历,但以万历的性子,难保不会变卦。

他可是老道士的孙子。

当年,老道士在曾铣和夏言的再三諫言下,本来准备答应恢復河套。

可是此时陕西澄城发生山崩,老道士以为是上天在警告自己,加上很多大臣反对,老道土就认为收復河套断不可行。

然后还以此为罪名,无耻的杀了主张收復河套的曾铣。

实际上,陕西澄城到底有没有发生山崩,为什么发生山崩,还不是反对復套的官员上奏的?

嘉靖这种只有小聪明全无大智慧的人,又知道什么呢?

就这样,河套成为明朝九边的最大漏洞,持续不断的为明朝放血。

郝运来继续说道:“太祖《皇明祖训》说,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太祖还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戎,

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太祖的祖训,就是不得开疆拓土,是不是这个意思?”

朱寅神色淡漠的说道:“的確是不许开疆拓土。郝道长的意思是,朝中会有反对收復河套的大臣,拿著《皇明祖训》说事,要求陛下放弃河套?”

朱寅当然知道哪些人一定会反对收復河套,一是顽固不化的保守派,二是出关走私的既得利益者。

“然也。”郝运来点头,“若有朝臣拿《皇明祖训》中的这段话来说事,陛下也可能会放弃河套。抚军別忘了,我等这次出兵是为了平叛,不是为了收復河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