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岭南古代史 > 第十章 吾道(第1页)

第十章 吾道(第1页)

陈子壮站起身,先向孔子像行礼,然后转身面向眾人,声音洪亮:“今天承蒙各位来到琼林书院,子壮深感荣幸。开门见山,我要讲的主题是《大学》中的第一要义——『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其实是诚意正心的基础。想要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如果离开这个根基,终究只会是空中楼阁,虚而不实!”

他直入主题,接著话锋一转,直指当下问题:“但看如今读书人,有的埋头文字考据,摘章寻句,一辈子钻研经书却不懂实际事务;有的空谈天道人性,故弄玄虚,说的都是飘在天上的话,与百姓生活毫无关係。这两种都偏离了圣人之学的正道,走入歧途,早已违背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话一出,座中许多原本以为只是照本宣科的听眾顿觉耳目一新,也有几位保守的老学究微微皱起了眉头。

陈子壮继续说道:“当年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这个『物不是指虚无的东西,而是天地间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比如农民手中的农具,是什么材质?为什么做成那样的形状?耕地播种,力道怎么把握?这里面都藏著道理。工匠用绳墨取直,尺度如何把握?斧、凿、锯、刨,各有特性,又何尝不蕴含道理?甚至商人货物流通,士兵使用兵器,无不隱藏著不变的道理,等待人去深入研究。”

他环视全场,说道:“所谓格物,正是要人沉下心来观察这些实际的事物和现象,测量数据,亲手操作,反覆体验,从而总结规律,推究它们之间的联繫,弄懂其中的『为什么。这才是格物的本义,绝不是关起门来静坐空想。”

许多年轻读书人,尤其是像张家玉这样出身普通的人,听得目光发亮。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道理,他们原本有所体会,却从未听人如此清晰有力地將它们提升到圣学的高度。

“明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致知。”陈子壮话锋一转,“但这个『知不是为了知道而知道。阳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正是在警醒世人。『知必须从格物的『行中得到,最终也必须回归到『行,通过『行来验证,用於『行,才是真知,才称得上实用。”

他以农业为例:“比如鼓励农耕,本是地方官员的职责。如果不知道土壤的肥瘦旱涝,不观察节气的变化,不分辨种子的优劣,不了解作物的习性,而空谈仁政重农,岂不是隔靴搔痒?只有实实在在地研究农事,获得真知,才能改良农具、兴修水利、选育良种,节省民力,增加產量。这样,才是真正的致知,才能真正造福百姓。”

讲堂內一时鸦雀无声。

这时,一位鬚髮皆白的老学者拄著拐杖站起来,声音洪亮:“陈翰林高论,老朽有疑问请教。圣人说『君子不器,董仲舒也说『正其道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如今翰林推崇实用之学,劝读书人亲身从事琐碎实务,岂不是捨本逐末,將圣学降格为工匠技艺?”

全场目光立刻集中到老儒身上。几位保守人士微微点头,显然也有同样的顾虑。

陈子壮不慌不忙,恭敬行礼:“老先生所问,確实关係到学问的根本。孔子说『君子不器,不是说君子不必了解器物,而是说君子不被器物所限制,能够通晓道理並运用它。就像善於驾车的人不是车,善於治国的人不是工匠,但必须懂得车辆的原理,明白工匠的方法,才能用人得当,治国有效。”

他引经据典,声音逐渐高昂:“《易经》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尚书》明確说『正德、利用、厚生,三者同样重要。如果空谈道德而不顾百姓疾苦,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格物致知,正是要人通过事物探究道理,由具体器物通达天道,了解农具的製造而明白农耕的根本,察看兵器的利钝而领悟止戈为仁的道理。这不是贬低圣学,实在是弘扬正道的方法啊!”

老学者沉思片刻,又问:“就算如你所说,读书人整天埋头於工匠之事,哪还有时间研读诗书,修养心性?”

陈子壮含笑回答:“不是要读书人完全放弃诗书去专门从事百工。恰恰是要让读书人明白,诗书中的道理都是从百姓日常生活中来的,也应当回归到日常生活。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也是在亲手筑屋、种粮的过程中体会天理。所以说『不离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画前。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怎么能分成两截?”

一席话说得老学者抚须沉思,原先皱眉的几位儒者也陷入深思。座中的年轻读书人更是听得心潮澎湃,只觉得胸中鬱结顿时消散。

101看书看书就来101看书网,??????????????????。??????超靠谱全手打无错站

讲堂內的气氛越发严肃而活跃,思想交锋的火在空气中迸发。陈子壮趁势再说:“比如医道,如果不识药性,不辨脉象,空谈医理仁心,能治病救人吗?当年李时珍跋山涉水,亲尝百草,才写成《本草纲目》。这正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典范!如今我们讲学之余行医济民,不是为了博取名声,实在是想通过实践验证真知,让学问不至於悬在空中。”

讲学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但陈子壮並没有休息。

书院门外的空地上早已摆好几张长桌。一位坐堂老郎中正在陈邦彦、陈子升和几名略懂药理的僕人协助下,为闻讯赶来的乡民诊治头疼发热、腹泻风寒等常见小病。桌上摆放著许多分包好的普通草药。

“老人家,这是祛风散寒的药,回去煎服,盖被子发发汗就好了。”“孩子腹泻,可以用车前草煎水,每次喝一小碗。”

乡民依次上前,脸上大多带著惶恐和感激。他们何曾见过官家老爷在兴学之余,还关心田间老人的疾苦?

感恩道谢的声音,於是不绝於耳。

陈邦彦与陈子穿梭在人群中分发药物、解释方子,谦和周到,丝毫没有读书人的架子。亲眼看到乡民脸上由衷的谢意,二人对陈子壮所说的“知行合一”、“利於生民”之道,才有了真切的体会。

一位老农颤巍巍地接过药包,泪眼模糊:“陈老爷,您这么辛苦,图的是什么啊?”

陈子壮站在一旁,温和地回答:“老人家,我这么做,正是在实践我所讲的道。”

书院还在继续修建中。

一天夕阳西下,工人们正准备收工,忽然看见三个穿著公差服装的人踱步而来。为首的是个尖嘴猴腮的钱粮吏员,姓吴,与陈熙韶家中的某位管事是亲戚。后面跟著两个散漫的衙役。

“停!都停手!”吴吏叉腰喝道,指著才砌起一小段的新墙,“谁允许你们砌这么高的?懂不懂规矩?难道想超越规制不成!”又指向路边整齐堆放的青砖木料,“还有这些材料,堆在官道旁边,阻碍交通!如果妨碍驛马通行,你们担待得起吗?马上拆掉搬走,另外罚银五两,否则立刻封停!”

工人们面面相覷,都不明所以。

墙高是按照原址起的,並没有超越规制,木料距离官道还有几步远,哪里谈得上阻碍?

“这位官爷,”庞嘉胤快步上前,挡在工人面前,拱手行礼,语气沉稳,“这是陈氏族学修缮,符合规制。院墙高度没有超出民宅的常规。建材堆放的地方,距离官道足足有三步,绝对没有阻碍交通。现有家主亲笔写的修缮文书,並盖有私印为凭,请官爷过目。”

他从怀中取出一纸文书递上。

吴吏瞥了一眼,並不接手,仰头嗤笑:“什么文书?我说超越规制就是超越规制,我说阻碍就是阻碍!別囉嗦!要么交钱拆改,要么封工停料!”

身后的衙役也假意按了按腰刀,虚张声势。

就在这时,七八名穿著统一青色短衣的护院,在庞嘉胤一个眼神示意下,从工地內悄然走出,在吴吏三人身后默默地排成两列。

眾人都不出声,只是整齐地跨立,腰间別著统一的短棍。

吴吏被这阵势嚇了一跳,色厉內荏地喊道:“干什么?想造反不成!”

“嘉胤,不可无礼。”一道声音从后面传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