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饭馆通北宋完整版免费 > 281 君臣论食(第2页)

281 君臣论食(第2页)

阿满上前一步,跪地接符。

张供奉抚其肩:“不必跪,你是掌灶之人,也是传灯者。记住,药食同源,但比药更早唤醒人的,永远是一口热饭。”

三日后,阿满随张供奉北上。临行前夜,他在厨房写下一封信,压在《炊经》之下:

>“师尊常说,做饭如修行。我不聪慧,只会守着这一锅一灶。但我愿走千里路,只为让更多挨饿受苦的人,尝到这一口暖意。若将来有人问我为何远行,我只答:因我曾在一个雪夜里,见过一位道士为一碗豆腐脑落泪。”

春尽夏至,京城再度热闹起来。吴记门前人流如织,既有慕名而来的士子商贾,也有衣衫破旧的流民乞儿。每日清晨五更,第一锅小米粥准时出锅,免费施予孤老病弱。孩子们都知道,只要背得出一首诗,就能换一个蛋烘糕;老人若讲一段往事,吴铭还会额外添块卤肉。

某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颤巍巍走进来,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纸条。她指着上面一行小字:“吃得下,才有希望。”

“这是……疫年时你们给我的。”她声音沙哑,“那时我丈夫死了,我也想跟着走。可每天来喝一碗粥,看着你们笑,听着别人哭,慢慢地,我就舍不得了。”

吴铭静静听着,最后只说了一句:“所以您今天是来还债的?”

老妇笑了:“我是来请您吃饭的。”说着,从篮中端出一碗手工包的荠菜饺子,“我孙女说,要报恩,就得让恩人也尝尝我的心意。”

那一晚,吴记提前打烊。所有人围坐一桌,吃了这顿迟来十年的饭。没有人说话,唯有筷子碰碗的声音,轻轻回荡在屋梁之间。

七月流火,沈厨子提出新想法:能否将“吴记夜粥”做成流动餐车,深入城南贫民区?吴铭思忖许久,点头允准,但仍立下规矩:“车可以走,但味不能变。每晚必须现熬,不准用预制汤包;司机轮值,每人每月至少义务服务十夜。”

消息传出,二十多名徒弟争相报名。就连那位曾想收购品牌的锦衣男子,某夜悄然前来,匿名做了三晚义工。没人认出他,但他自己知道,那一碗素菜粥,洗去了多年心头浮躁。

冬至那天,宫中遣使送来一道密旨:赵顼病重,饮食难进,唯念吴记一碗陈皮牛肉面。请吴铭亲赴御膳房烹制。

吴铭沉默良久,最终拒绝:“陛下若真想吃,不如移驾一趟吴记?这里烟火不断,人气旺盛,或许更能激起食欲。”

使者震惊,回禀后,赵顼竟真的微服出宫,坐于吴记角落,点了一碗最普通的千层卤肉面。

他吃得很慢,吃到一半时,忽然流泪:“朕掌天下十余年,阅奏章无数,享珍馐万种……今日方知,什么叫‘人间’。”

临走前,他留下一块御赐铜牌,上刻“百姓肚肠”四字。吴铭将它挂在厨房门口,正对着灶台。

年后,李承安上书奏请在全国推行“饭馆通医理”试点计划,选拔三百名兼具厨艺与基础医药知识的“食医”,派驻边陲、灾区、孤镇。皇帝准奏,并特批吴记为首个培训基地。

于是,吴记不再只是饭馆,更成了学堂。每日午后,总有青年学子在此学习如何辨药性、调五味、观食客面色而定菜单。吴铭亲自授课,第一课总是同一句话:“你们要学会的,不是做多好吃的饭,而是看出谁最需要这口饭。”

某夜暴雨倾盆,电闪雷鸣。一个浑身湿透的少年撞开门,怀里紧紧护着一本书??竟是失传已久的《齐民要术》残卷!他说自己是乡间书吏之子,祖上传下此书,因战乱流离,一路跋涉而来,只为寻到真正懂得珍惜它的人。

吴铭接过书页,指尖微颤。他命人烘干纸张,当夜召集所有弟子,在灯下逐字抄录。三更灯火,墨香与饭香交织,仿佛时光倒流千年。

黎明时,雨停了。芝麻苗在屋檐下抽出新穗,风过处,籽粒轻响,如同细语传递着某种古老的誓约。

几年过去,阿满从北方归来,带回数十名蒙汉混血孩童,皆为战后孤儿。他们在吴记学做饭、识字、听故事,渐渐长成。其中一名女孩尤擅调味,竟能凭一口汤分辨出十二种香料比例。吴铭看着她,恍惚看见年轻时的自己。

除夕夜,依旧是三百份团圆蒸饺。不同的是,今年由这群孩子亲手包制。沈厨子负责记录每户领取者的姓名与身体状况,以便节后跟踪回访。李承安已升任户部侍郎,仍每年此时赶来帮忙端盘子。那位老太医的孙子,如今也成为太医院骨干,带来一份新研制的“益气养胃粉”,建议加入老年餐中。

午夜钟声响起,烟花绽放在夜空。吴铭独自坐在老位置,望着满堂欢笑。他知道,自己已走不动远路,说不出太多话,但他做的饭,早已越过城墙,跨过江河,走进无数陌生人的梦里。

一个小女孩跑到他面前,递上一只歪歪扭扭的饺子:“爷爷,这是我包的,馅儿有点多,怕您咬不动……但我放了双倍的爱。”

吴铭含笑接过,轻轻咬了一口。汤汁溢出,烫了一下舌尖,却又无比温柔。

他仰头看向横梁,那里挂着一面旧幡,上面写着张供奉当年题写的八个字:

**以食载道,以心传灯**

风吹过,芝麻蒴果轻轻摇晃,洒下一地细小的种子。

春天还没到,但有些东西,已经在泥土深处,悄悄发芽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