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的饭馆通北宋完整版免费 > 281 君臣论食(第1页)

281 君臣论食(第1页)

赵祯御宇数十载,与一众文臣周旋久矣,岂会听不出欧阳修的含糊其辞?

他虽久居深宫,却也知晓食肆堂馔理应精于摊食。若非如此,焉能引得醉翁这等老饕频频光顾,乃至于亲题匾额相赠?

当即挑明道:“永。。。

雪化了,巷口青石板上水痕斑驳,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晨光斜照进吴记饭馆的门楣,那副“人间烟火”的对联在湿气中微微泛亮,字迹仿佛吸饱了岁月的露水,沉甸甸地挂在风里。吴铭拄着一根乌木拐杖,缓缓走到灶前,伸手摸了摸砂锅外壁??温的,昨夜火没熄,老卤还在慢煨。

阿满早已在厨房忙碌,正将一筐新采的香料摊开晾晒。沈厨子蹲在一旁,用石臼细细研磨肉桂与八角,动作轻而稳,生怕惊扰了这清晨的静谧。自从干料包生意铺开,江南、川蜀乃至岭南都有人写信来,说依着包装纸上的方子做菜,竟也能尝出几分吴记的味道。有人写道:“吃这一口,恍如归家。”

但吴铭知道,真正的味道,从来不在纸上。

“师父,”阿满轻声问,“今早要不要加一味藏红花?我看天阴,湿气重,老人孩子容易犯咳。”

吴铭摇头:“藏红花贵,咱们是给普通人做饭的。换紫苏叶吧,街南王婆婆昨天送来一篮,说是自家院里种的。”

“可她儿子刚入狱……您还收她的菜?”沈厨子抬头,眼中闪过不解。

“越是难时,越要让人觉得,还有地方能容得下她。”吴铭说着,掀开砂锅盖,热气扑面而来,他眯起眼,“人心也是食材,放久了会馊。趁新鲜,得暖着。”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脚步声,急促却无力。一个瘦弱妇人抱着孩子冲进来,发丝凌乱,脸上泪痕交错。“吴掌柜!求您救救我儿子……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那孩子不过五六岁,小脸蜡黄,嘴唇发青,蜷在母亲怀里像片枯叶。

吴铭不慌不忙,转身从柜中取出一小罐褐色膏体??那是张供奉临行前所留药卤,专为脾胃虚弱者调制。他舀了一勺,混入温米粥中,又撒上些许炒焦的山楂粉。

“先喂半碗,慢些。”他说,“别怕,这饭不收钱。”

妇人颤抖着手接过,一口一口吹凉了喂给孩子。片刻后,那孩子忽然动了动眼皮,喉咙里发出一声微弱的吞咽声。妇人当场跪下,额头触地,泣不成声。

吴铭扶她起来,只道:“你儿子饿得太久,胃经已闭。明日再来,我给他炖一盅鸡茸参汤。”

“您……您不是厨子吗?”妇人哽咽着问,“为何懂这些?”

“因为我煮饭,不只是为了让人吃饱。”他望着灶火,“更是为了让不想活的人,愿意多吃一口。”

这一幕被一位穿灰袍的年轻人看在眼里。他站在巷口良久,手中握着一本册子,封皮写着《惠民食坊巡查录》。他是太医局新派来的年轻官员,名叫李承安,奉命巡查各地食坊运作情况。原以为所谓“吴记模式”,不过是朝廷政绩装点,今日亲眼所见,才知民间真有如此润物无声之力。

他走进来,拱手作礼:“吴老,下官奉旨巡访,本欲查账核款,如今看来,不必了。”

吴铭笑了笑:“账在灶上,款在人心。你要查,就去问问那些天天来领饭的老人们。”

李承安点头,忽而问道:“您可曾想过,若有一天您走了,这饭馆怎么办?”

屋里一时安静。阿满低头搅着锅,沈厨子停了研磨,连窗外鸟鸣都似止住了。

吴铭却不答,反问:“你看那锅里的卤水,十年未曾断火,它记得每一滴油、每一块肉的来处。你说,它是靠谁活着?”

“自然是您亲手养着。”

“错了。”吴铭轻声道,“它是靠吃过这饭的人活着。有人记得味道,有人念着恩情,有人学会了也去煮一碗热饭??它就不死。”

李承安怔住,良久才低声道:“我明白了。制度可颁,银钱可拨,唯独这份心,抄不来,强求不得。”

正说着,外头一阵喧哗。几个孩童跑进来,嚷着:“张供奉回来了!张供奉又来了!”

众人出门一看,果见那熟悉的青布长衫身影立于雪后初晴的巷口,肩上依旧背着褪色布囊,手中提着一只竹篮,里面盛着几株带泥的草药。

“这次没空喝酒了。”张供奉笑着进门,“北境大雪封山,冻伤病人无数,我需尽快配一批‘温脉散’。你们这儿的卤水,最宜做药引。”

吴铭二话不说,亲自打开秘藏的老卤坛子,舀出三勺浓汁倒入陶瓶。张供奉郑重接过,又从囊中取出一枚玉符:“这是我当年在终南山所得,可通行各州医馆关卡。今后若有弟子愿随我去施药济民,持此符即可同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