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京城突发疫病,街头巷尾人心惶惶。朝廷下令封城三日,禁止集市开张。唯独一道圣旨特许吴记例外:“凡疫区孤寡老弱,每日可凭凭证至吴记领取药膳一份,由太医局监制配方,御赐经费支应。”
吴铭连夜召集徒弟,按太医局提供的方子改良菜品:以黄芪炖鸡配小米粥,增强正气;银耳莲子羹润肺止咳;更有专为食欲不振者设计的陈皮卤牛肉,开胃健脾。每份饭菜都附一张小纸条,上面用工整小楷写着一句话:“吃得下,才有希望。”
有位垂危老人吃完后拉着吴铭的手说:“我已经不想活了……可吃了这口饭,突然觉得,还能再撑几天。”
消息传入宫中,赵顼潸然泪下。他召集群臣,指着御膳桌上琳琅满目的珍馐说道:“你们看看,这些山珍海味,哪一样能让将死之人重燃生机?而人家吴记,不用刀剑,不靠权势,只凭一口热饭,便做到了我们百官做不到的事!”
自此之后,“吴记模式”被推广至全国。各州县设立“惠民食坊”,由地方推举手艺扎实、心地善良的厨师主持,专为贫病孤寡提供营养餐食。朝廷拨款,民间监督,三年内惠及百姓逾百万。
某夜,吴铭伏案撰写《吴氏食录》。写到一则旧事:
>“壬辰年冬,有位盲人食客来店,点了一份泡椒凤爪。他咬下第一口时,突然停住,继而大哭。问他为何,他说:‘我失明十年,早已忘记辣是什么感觉。刚才那一瞬,舌尖像点燃了一盏灯。’那一刻我知道,我的饭,不只是填饱肚子,它还能唤醒记忆,照亮黑暗。”
笔尖微顿,窗外月光洒落,照见灶台上那株芝麻苗??如今已长成半人高,枝头结出小小蒴果,风吹过时,沙沙作响,如同低语。
第二日清晨,一位年轻厨子从江南远道而来,自称姓沈,慕名求学。他带来一包茶叶,说是用洞庭碧螺春熏制的米,可做米饭增香。吴铭试过后点头:“好东西。但你要记住,再好的食材,若无真心待人,也只是炫技罢了。”
沈厨子拜入门下,勤勉刻苦。半年后,他提出一个想法:能否将吴记的经典菜式做成便于携带的“干料包”,让外地百姓也能在家复刻?吴铭思忖良久,最终答应,但立下三条规矩:
一、绝不允许机器量产,所有香料必须手工研磨;
二、包装纸上必须印明原料产地与功效说明;
三、每卖出一份,抽出三文钱捐入“惠民食坊”。
此举大获成功。短短一年,吴记干料包销往十八路,甚至传入辽国、西夏。有外邦使节品尝后惊叹:“中原之味,不在豪宴,而在市井一饭之间。”
然而繁华背后,暗流仍在。
一日,一名锦衣男子悄然来访,自称是皇亲国戚,愿出资十万贯买下“吴记”品牌,改为宫廷御膳连锁,遍布京师十坊。吴铭笑着拒绝:“小店只做现煮热饭,不做金字招牌。”
那人冷笑离去。三日后,开封府送来公文,称吴记占用公共道路经营,违反《市令》,须限期整改或缴纳重罚。吴铭无奈,只得缩减摊位。百姓愤慨,自发组织轮值守护,日夜站岗,称“我们不让任何人夺走这口热气”。
此事惊动皇帝。赵顼勃然大怒,当即下诏:
>“吴记乃民本象征,其所处之地,非街衢之隙,实民心之所系。自即日起,原址划定为‘永久民生饮食区’,任何官吏不得干预其经营。违者,以欺民论罪!”
圣旨送达当日,百姓夹道欢呼,孩童放起自制纸鸢,上书“烟火长存”四字,飞入云霄。
多年后,阿满成为吴记新任掌灶。吴铭年迈,渐渐退居幕后,每日只坐在角落小椅上看人吃饭,听人说话。有个小孩问他:“老爷爷,你做的饭为什么这么香?”
他笑着摸摸孩子的头:“因为每一勺盐,我都想着是谁在吃;每一片肉,我都记得是从哪里来。用心做的饭,自然香。”
除夕夜,三百份团圆蒸饺再次售罄。最后一对老夫妻捧着饺子离开时,回头挥手:“明年我们还来!”
吴铭望着他们的背影,轻声说:“我也在等明年。”
元宵灯会那天,天空再度飘雪。吴记照例通宵营业。张供奉不知何时又出现在门口,肩披旧袍,手中提着一壶酒。
“来啦?”吴铭笑着迎他入座。
“嗯。”张供奉倒了一杯酒,举杯相敬,“敬这人间烟火,十年如一日。”
两人对饮无言,唯有锅中卤汁咕嘟作响,如同岁月的心跳。
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穿透雪雾,照在门楣那副对联上:
**一锅煮尽悲欢冷暖**
**百味调和南北东西**
**横批:人间烟火**
字迹已被风雨浸润多年,却愈发清晰,仿佛刻进了时光本身。
吴铭推开窗,深深吸了一口气。
空气清冽,夹杂着芝麻苗初绽的清香。
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寒冷中渴望一碗热饭,这灶火,就不会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