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天可汗回忆录全文免费阅读软件 > 第541章 要走流程(第1页)

第541章 要走流程(第1页)

金镛城。

朝会之后,元宝炬下达了禅位的诏书,送到了金镛宫中。

李爽对于这份诏书,却是兴致缺缺,看了一眼,便扔在了一旁。

“本王出身微寒,德行甚薄,岂能担负江山社稷,还请天子勿要疑虑!。。。

春阳渐炽,终南山的雪水汇成溪流,穿城而过,映着朱雀大街上新栽的槐影。十年过去,长安已非旧貌。市井之间,不再闻鼓乐喧天、权贵驰马,取而代之的是每日辰时三刻准时响起的“报账钟”??自皇城司至坊间里正,各级官署须在钟声落定前将昨日收支公榜于街口透明廊。百姓持木签查错,童子军执红笔更正,若有拖延遮掩,七日内必有弹劾文书飞入御史台。

她虽已长眠南郊,然其名仍如日悬空。民间称她为“算圣”,孩童入学第一礼,便是向她的画像行三揖。宫中亦设“明算阁”,专司全国账目稽核,由皇帝亲点十二道巡使轮值,凡涉民生财政之事,皆须经此阁复审方可施行。更有甚者,连后宫用度也列明细榜于掖庭门外,宦官采买一匹素绢,也要注明产地、价银、经手人三印。

然而,光愈亮,影愈深。

这一日,洛阳府呈来《春季共算通报》,其中一笔引人注目:北邙山下新建“仁孝苑”,耗资八万缗,列为“养老善举”。款项来自地方学田盈余与商贾捐输,账面清晰,手续完备,还附有三十位白发老者按手印的谢恩书。表面看去,无可挑剔。

可就在三日前,一名流浪童子军在城外拾荒时,发现半片烧焦的竹简残片,上有炭迹潦草几字:“苑中无老,皆役童工。”他不敢怠慢,连夜送至洛阳共算分堂。主事者细察之下,惊觉这竹片所用材质,正是朝廷严禁私造的“内库贡简”??唯三省六部机要文书方可启用。

消息传至长安,明算阁当即启动“特级疑案响应”。三名资深童子军携标准核查包奔赴洛阳,未带官差,只穿粗布衣衫,混入市井暗访。他们先赴仁孝苑外围勘察,见高墙森严,门禁如军营,每日有数十辆独轮车运出灰烬,却不见老人出入。再查谢恩书,发现三十枚指印大小一致,显系同一人多次按压而成;且纸张崭新,墨迹未干,绝非经年所存。

最蹊跷处,在于资金流向。八万缗巨款,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七贯付予一家名为“诚济营造”的商号,而该商号注册地竟是一处废弃窑洞,法人姓名为“李归真”??此名乃二十年前因伪造灾赈账册被斩首的贪吏之子。

童子军不动声色,转而探访当地乞儿群落。一名失语少年以炭条在地上划出图形:一座地下坑道,四壁凿满小格,孩童蜷缩其间,头顶悬挂铜铃,稍有动静便遭鞭打。他又画出一辆牛车,车上堆满漆器,标记“贡品”二字。

真相初露。

明算阁遂下令启动“三级听证追溯程序”,并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调查。令人意外的是,首位应征者竟是当年那位揭发粮仓舞弊的陇州农妇,如今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鬓角微霜,眼神却依旧锐利。她带着自制的黄泥量斗和一根磨得发亮的秤杆来到洛阳,自称“老查账使归来”。

与此同时,汴州盲匠之孙??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也徒步百里抵达案发地。他继承祖父触算之技,能凭手指摩挲算筹辨数,耳听账目读音即知增减虚实。他说:“我爷爷说过,账本若瞎了眼,就得有人替它看见。”

调查渐入核心。童子军联合民间志愿者,借清明祭扫之机潜入北邙山林,终于在一处荒坟后找到地道入口。内里阴湿幽深,每隔十步设一油灯,两侧密布牢笼,关押着近百名十岁左右的孩童,个个骨瘦如柴,双手布满刻痕??原来他们被迫以指甲在象牙片上雕琢花纹,制成所谓“孝道贡器”,再由官商勾结走私海外,换取金银珍宝。

更骇人听闻的是,这些孩子每日需背诵《孝经》片段,声音录于留音铜匣,送往京城播放,营造“慈老安养”假象。而所谓“仁孝苑”,不过是地表一座空壳庭院,仅供官员巡视拍照之用。

证据确凿,明算阁连夜上奏。皇帝震怒,敕令洛阳留守自缚请罪,兵部即刻派羽林军封锁现场,救出全部童工,并通缉“诚济营造”实际控制人。

三日后,嫌犯落网??竟是礼部侍郎徐元楷的胞弟。此人早年科举失利,愤而弃文从商,实则长期充当兄长敛财白手套。其背后牵出一张盘根错节的利益网:自户部司库到地方学政,再到海外胡商代理,竟有十七名官员涉案,其中不乏曾获“清廉典范”称号者。

听证大会当日,万人齐聚洛阳西市。老农妇当众展开发黄的原始账册复印件,逐条比对虚假支出项目;盲少年以手抚算盘,现场推演资金流转路径,精准指出每一笔洗钱节点;那名失语少年则捧出一只残破铃铛,轻轻一摇,全场寂静??那是孩子们在黑暗中唯一的时间计量器,每响一次,代表一个时辰的劳作开始。

“你们说这是仁政?”老农妇声音嘶哑,“我种了一辈子地,知道什么叫‘收成’。可这些孩子,连哭都不敢大声,他们的‘产出’,是血,是命!”

台下百姓泪如雨下。

最终,涉案官员尽数革职查办,徐元楷削籍流放岭南,其弟斩首示众。皇帝亲自签署《禁以人为货令》,明文规定:凡以人身为生产资料者,无论官民,一律视同谋逆。同时追加拨款十万缗,设立“光明童园”,专收受害儿童,提供食宿、医疗与共算教育,承诺终身供养。

此事震动朝野。有人赞曰:“明算之法,竟能照彻地狱之门。”亦有保守大臣私下议论:“如此穷追不舍,岂非令百官寒心?治国岂能全凭账本?”

这话传到明算阁,现任阁丞??原江南巡使之女沈知微,只是淡淡一笑,提笔写下回批:“若账本能让人寒心,那说明心里藏着不敢见光的事。我们不罚诚实的亏空,只诛虚妄的盈余。”

风波未平,边疆又起异动。

安西都护急报:龟兹以西三城突然宣布脱离大唐羁縻体系,拥立本地豪族为王,打出“去算存诚”旗号,宣称“共算乱人心,夺民志,使父子相疑,兄弟互查,非仁义之政”。更令人忧心的是,西域诸国观望者众,已有两座小邦响应,焚毁境内共算学堂,驱逐童子军。

朝廷震动。有人主张武力镇压,有人建议暂缓推行共算制度以安抚民心。唯有明算阁坚持己见:此非文化冲突,而是伪信反扑。那些所谓“仁义之主”,实则多年隐瞒牧场产量、虚报人口赋税,一旦接受共算审计,权贵利益必将崩塌,故以“传统”为盾,行抗拒之实。

为查明真相,沈知微亲点五名童子军,化装成游商前往龟兹。他们携带微型量具藏于货箱夹层,沿途记录各地粮价、牲畜体重、水源流量,并暗中采集三年来的官方公告抄本。

月余后归来,成果惊人。数据显示:叛离三城中,两城连续两年隐瞒小麦丰收达四成以上,另一城更是将战马数量夸大近倍,用以骗取中央军饷补贴。所谓“民怨共算”,实为统治阶层恐惧失去信息垄断权。至于“去算存诚”口号,则出自一位曾被童子军揭发贪污的前县令之口,此人现为叛军首席谋士。

证据呈上,皇帝决意不兴刀兵,而行“阳光宣谕”。诏书明令:凡愿回归羁縻体系者,过往账目可申请宽限整改,不予追究;拒绝者,则断其丝路通关资格,冻结境外资产,并向各国公布其财务黑幕。

不出三月,三城中有二主动请降,仅余一城负隅顽抗。然其内部迅速分裂,百姓得知官府多年谎报收成、克扣赈粮后,纷纷倒戈。末代豪王被缚送长安,审判之时,竟痛哭流涕:“我以为只要喊得够响,说共算是暴政,人们就会相信……没想到,你们真的能把羊圈里的羊数清楚。”

举国哗然之后,是长久的沉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