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虎用几种外语轮流解释,“综合了大家的优点。”
那些学生听得入神,不时提出问题。
“老师,”
一个来自暹罗的学生问道,“我们那里也想建造这样的仪器,不知道能不能……”
“当然可以,”
王小虎笑道,“等你们学会了,回去就能教给更多人。”
朱瞻基听了很满意。
这正是他推广航海学堂的目的——让先进技术和知识传播到各地。
正走着,突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
原来是几个阿拉伯乐师在演奏他们的传统乐器。
“这琴声真美,”
朱瞻基驻足倾听,“和我们的古琴各有韵味。”
“要不要让他们合奏试试?”
杨士奇建议道。
朱瞻基眼睛一亮:“好主意!”
很快,一场即兴的中西乐合奏开始了。
起初还有些生涩,但渐渐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开始交织融合,竟然产生出奇妙的和声。
“绝了!”
在场的人都被这独特的音乐打动。
“这就是文化交融的魅力,”
朱瞻基感慨道,“看似不同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去理解,总能找到共鸣。”
这时,来自波斯的天文学家展示了他们的星图。
朱瞻基立即让人把大明的天文典籍拿来对照。
“有意思,”
他说,“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观星,但对星空的理解竟有这么多共同点。”
“是啊,”
波斯学者说,“天空是相通的,人心也是相通的。”
朱瞻基深以为然。
于是他随即宣布:要在航海学堂增设天文课程,邀请各国学者来教学。
“还要建立图书馆,”
他说,“收集各国的典籍,让知识互通。”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热烈响应。
不少外国学者表示愿意捐献书籍,也希望能得到大明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