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非常危险。
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
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
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
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
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
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
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
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彧从子也。
祖父昙,广陵太守。
攸少孤。
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寐,乃推问,果杀人亡命。
由是异之。
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余人。
攸到,拜黄门侍郎。
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
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
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还任城相,不行。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这货就是个传奇。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
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
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
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
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
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