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163~212),三国时期曹魏谋略家。
字文若。
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出身士族。
汉献帝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
后归冀州牧韩馥。
初平二年(191),离冀州奔东郡投曹操,任司马。
三年,助曹操取得兖州。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徐州,后方被吕布、张邈等袭击,兖州大部丢失。
时荀彧等留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荀彧出城劝说,使其退兵中立。
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二城。
次年,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曹操采纳后,集中兵力收复了兖州。
建安元年(196),劝曹操迎汉献帝许都(今河南许昌),得挟天子以令诸侯。
任侍中兼尚书令,助理军国大事。
同时不断为曹操招集人才。
献计先安抚关中,再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关东之敌,助曹操战胜张绣、吕布、袁术、刘备等,使之成为北方唯一能与袁绍抗衡的势力。
五年,官渡之战中,曹军士卒疲惫,军粮将尽,曹操欲退守许都,荀彧认为,以弱敌强已半年之久,此时先退兵必为所乘,今袁军情势也必有变,不可失去出奇制胜良机。
曹操采纳后,不久便大败袁绍,为统一中国北部奠定基础。
又建议曹操暂缓南征,乘胜追击袁氏,迅速平定冀州之地。
后又以不利安定人心而劝阻曹操复置古九州。
十三年,向曹操献计:阳出宛、叶,暗遣奇兵袭荆州。
建安十七年,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排斥。
冬,随曹操攻孙权,病卒寿春(今安徽寿县)。
荀彧曾以“无野战之劳”推辞爵位,曹操以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皆多,坚持封万寿亭侯。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
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
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
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
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笔者在看过《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后,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
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
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