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三国从樵夫到季汉上将军笔趣阁 > 第150章 吃瘪感谢带着青山游诸天大大打赏(第2页)

第150章 吃瘪感谢带着青山游诸天大大打赏(第2页)

刘备皱眉:“然则如何?坐待曹操恢复,再来吞我?”

校尉正色道:“非也。可遣使入蜀,以‘共抗曹贼’为名,请求借道屯兵、暂储粮草。刘璋若允,则我军可逐步渗透,收揽民心;若拒,则我有辞以伐之,师出有名。此所谓‘以义动之,以势取之’。”

诸葛亮抚掌笑道:“妙哉!此计既存仁义之名,又藏进取之实,可谓两全。”刘备大喜,当即决定遣诸葛亮、庞统为使,携厚礼入蜀游说。

临行前,校尉私赠孔明一枚铜符,低声道:“若见刘璋昏聩不可辅,民心可用,则当机立断,勿失良机。然切记??兵可胜,德不可失。宁缓一步,毋伤大义。”

孔明深深一揖:“将军之志,亮铭记于心。”

两月后,捷报传来:刘璋果然惧曹,竟允诺借道,并愿供给军粮十万石。诸葛亮趁机荐关羽之子关平为使者常驻成都,暗中结交蜀中豪族,播撒人心。

校尉闻讯,仰望星空,轻叹道:“天下大势,终于开始转动了。”

然而,就在他以为局势渐稳之际,北方突传噩耗:鲜卑蹋顿单于率骑兵两万,突破幽州防线,攻陷涿郡,屠城三日,百姓死者万余。曹操非但未加阻拦,反而暗中输送兵器粮草,欲借胡人之力,搅乱我后方。

校尉拍案而起:“此乃驱虎吞狼之计!曹操欲使我疲于奔命,无暇西顾。”他立即上书刘备,请命北征,清剿胡寇,安定北疆。

刘备犹豫:“若主力北调,荆州空虚,孙权若乘虚而入……”

校尉慨然道:“主公放心。我留赵云镇夷陵,关羽守江陵,陈震总督后勤,足可固守。且孙权近日遣妹来信,言愿共育子嗣,结秦晋之好,短期内必不动兵。此战若胜,不仅能安北境,更能收拢流民,扩充实边,岂非一举两得?”

刘备终被说服,授其节钺,命统领两万精兵北上。

大军出发那日,百姓夹道相送,有老者执其手泣曰:“将军去矣,愿早归,莫教田荒。”校尉眼眶微红,拱手道:“待我扫尽胡尘,归来仍为你们犁田。”

一路北行,风沙扑面。校尉采取“步步为营”之策,每占一城,先设义仓赈济难民,再筑城池、修道路、立乡亭,使流民安居,渐成屏障。至幽州境内,已有归附百姓三万余人,编为民兵,协助戍边。

十二月,于蓟县郊外与鲜卑主力遭遇。校尉布下“鹤翼阵”,以强弩居中压制,骑兵两翼包抄,又命霹雳车远射火弹,扰乱敌阵。激战一日,斩首八千,生擒蹋顿之弟难楼。鲜卑军溃败北逃,不敢南顾。

战后,校尉并未追击,而是下令安葬敌我阵亡将士,设坛祭奠,并释放所有俘虏,只遣人带话:“胡汉本为兄弟,何苦相残?若愿归化,可居边城,耕牧自给;若仍执迷,他日再见,必不留情。”

此仁义之举震动草原,不少小部落纷纷归附,愿纳贡称臣。短短半年,幽州由残破之地,转为稳固边防。

建安十四年秋,校尉班师南归。沿途百姓焚香迎候,称其“北境之盾,苍生之父”。

回至夏口,方知诸葛亮已自蜀中归来,带来惊人消息:刘璋竟欲亲赴荆州,拜见刘备,商议共抗曹操之事!

校尉闻言,瞳孔微缩。他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也是最大的考验。

当夜,他独坐江畔,取出那枚“断义”玉?,月光下温润如血。江风拂面,仿佛又听见黄石老者的声音:“他日主公若得巴蜀,必思称王……将军当如何处之?”

他握紧玉?,低声自语:“若主公称王,是顺天应人,还是逆时而动?若我劝谏,是忠,还是愚?若我不言,是忍,还是懦?”

良久,他起身,面向北方许都,再望西方成都,最终凝视南方江东,一字一句道:“吾心惟一??护汉室正统,安天下黎民。至于名位荣辱,生死祸福,皆不足惜。”

翌日清晨,他召集诸将,宣布新令:全军休整三月,而后西进,接应诸葛亮,准备入蜀。同时,他亲笔修书一封,托人送往成都,内容仅八字:“民心所向,天命可知。”

他知道,真正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他,已准备好以身为盾,迎向那命运的洪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