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阳厂技术科的实验室里,一股刺鼻的化学品气味挥之不去,即便两台排风扇开到最大,依旧呛人。
李明华的脸上罩著一个厚厚的纱布口罩,眉头紧锁,手里拿著一根玻璃棒,正在小心翼翼的搅动著烧杯里粘稠的乳白色液体。
旁边的工作檯上,摆著几个烧得焦黑变形的塑料块,那是之前失败的试验品。
“涛哥,还是不行。”
李明华放下玻璃棒,声音隔著口罩显得有些沉闷。
“我们试了十几种配方,添加了从市化工三厂能找到的所有阻燃剂,最好的结果也只能达到hb级標准。离德国人要求的v-0级,差得太远了。”
v-0级,意味著塑料在明火中燃烧,离开火源后必须在十秒內自行熄灭,並且不能有燃烧物滴落。
这在1980年的中国,是一个近乎苛刻的技术指標。
林涛拿起一块焦黑的塑料残骸,用手指捻了捻,残骸立刻碎成了粉末。
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著实验台上那些瓶瓶罐罐。
上面贴著手写的標籤:三氧化二锑,十溴二苯醚,氢氧化铝。
这些已经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材料了。
另一个难题摆在另一张桌子上。
几个技术员正围著一个简易的测试台,上面连接著示波器。
示波器的绿色屏幕上,一条杂乱的波形在不停的跳动,充满了毛刺和尖峰。
“电源滤波也遇到了瓶颈。”
一名技术员回头报告,脸上满是疲惫。
“我们按照国外电路图仿製了滤波器,但是找不到合適的x电容和共模电感,用国產元件替代后,效果很差,电磁干扰还是严重超標。”
实验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五万台的出口订单,四百美金的单价,这像一座金山,但通往金山的路上,横著两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夜深了,厂区里大部分的灯光都已熄灭,只有林涛办公室的窗户还亮著。
他没有开大灯,只留了一盏檯灯。
昏黄的光晕笼罩著办公桌的一角,桌上摊著一张空白的稿纸和一支钢笔。
林涛靠在椅子上,闭上了眼睛,四周的寂静让他能更清晰的听到自己脑海中的声音。
“红星,分析v-0级阻燃abs塑料的分子结构及工业合成路径。”
“指令接收。数据分析中,正在构建分子模型。分析完成:核心在於溴系阻燃剂与三氧化二锑的协同作用。”
“当前国內生產的十溴二苯醚纯度不足,且与abs树脂的相容性差,导致材料力学性能下降和阻燃效率低下。”
一幅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图在林涛的脑海中展开,无数的数据流在旁边飞速闪过。
“提供解决方案,目標:使用海峰市化工三厂现有设备和原料,实现v-0级阻燃abs材料的稳定生產。”
“方案推演中。优化路径已生成:”
“一,对溴化反应釜进行改造,增加二级精馏塔,將十溴二苯醚纯度提升至97%以上。”
“二,引入有机硅烷作为偶联剂,改善阻燃剂与树脂的界面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