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老吏像往常一样,作为京兆府司录司十二名书令史(流外吏)中的一员,他今日见到了新任的京兆府尹王安石,而且,此人位高权重,还是尚书左仆射。
对于王安石,他的印象极为深刻,除了敬畏,还有感激。
此人有过目不忘之能,据他所知,此人只是看了一遍京兆府相关人员名单,就全都记住了,而且,作为位高权重之人,竟能将他这个小人物的名字记住,也令他颇为震惊和感动。
他干书令史,从父亲所效力的隋朝干到了他如今效力的唐朝,和其他十一名书令史一样,是真正的档案掌控者,而且,这个位置世代相传。他的子子孙孙,都会干这份工作。
当然,如果他的子孙中有能成器的,并不需要这份工作,可以留给子孙中不成器的那个,也算是一份长期的饭碗。
可是,今日他见到了王安石,他没想到此人行事雷厉风行,官场上的那一套,他完全不在乎,只要求做实事,并且,还给了他们这些书令史承诺,接下来做得好的话,他还可以在陛下面前说一些话,将他们提拔为官员。
面对王安石的承诺,他觉得像自己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对方并没有必要骗自己。
如果能够再往前进一步,他也不想一直守着书令史这样的工作干一辈子。
这份工作,他完全可以留给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
想到这里,他又不得不想起今日的一些事情来。
他发现,单单就今日,永久存档的就有数十人,而转入故吏档的就有近百人。
(注,人死后,五品以上会永久存档,其含生平、考课、罪责记录,六品以下保留30年后焚毁,重要者转入「故吏档」)
他从这件事中,察觉到了长安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长安还是那个长安,也不是那个长安。
以他多年的经验来判断,长安变天了。
当年隋炀帝登基的时候,还有昔日秦王李世民登基的时候,也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虽然很令人震惊,但他觉得这个判断很接近真相。
这个天,莫非现在成了监国太子?
即便他判断出此事,而且有七成把握,但他却没有跟任何人讲过。
他知道,有些话不能乱说,是会死人的。
凭借着这份谨慎,他从隋朝,一直安稳地待到了唐朝。
这也是他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情。
期间的战乱,对他的影响,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无非就是头上的天变了而已。
才进屋子,他的婆娘,就横眉竖脸:“胡方,怎么回来这么晚?是不是去平康坊偷吃去了?”
老吏面色一苦,“你这个婆娘在说什么呢?今天事情多,刚刚才忙完不久。”
“你之前不是说自己的事情清闲得很吗?”
看着妻子眼中的怀疑,老吏拉着一张脸道:“今时不同往日了。。。。。。”
“今日,我在西市看到之前还是中书令的房玄龄一家满门抄斩了,那场面非常惨。。。。。。地上的血都快流成一条河了?你说他都已经是中书令了,为何还想着要谋害太子呢?”
胡方眼睛一瞪,“你这婆娘,这话绝不能在外人面前说。。。。。。会害死我们一家四口的!”
“贤儿呢?他不是跟你一同出去的吗?”
面对妻子的问题,胡方面露微笑,目露自豪,“贤儿因为精通筹算,被新任的王府尹看中,不久后,我们贤儿或许还能当官呢!”